西藏阿里,喀喇昆侖山脈腹地,海拔5118米處矗立著一座石碑,石碑的兩面用鮮紅的大字寫著“泉水湖檢查站”“挑戰死人溝,唯我泉水湖”。
這里有中國海拔最高的國道公安檢查站——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日土縣公安局泉水湖一級公安檢查站,駐守在界山達坂山口處,扼守著新藏線219國道、新疆入藏的必經之地。
駐守在海拔5118米的“生命禁區”。
這里曾經被叫做“死人溝”,平均海拔5200米,年平均氣溫零下20攝氏度,空氣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40%。“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是對這里環境的真實寫照。
正是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中,泉水湖一級公安檢查站民警輔警們日夜堅守,用腳步丈量“生命禁區”每一寸土地,用忠誠擔當與鋼鐵意志筑起西藏“北大門”的安全屏障。
堅守在“死人溝”
探訪,從漫長旅途開始。泉水湖一級公安檢查站是西藏海拔最高、離縣城最遠的公安檢查站。從阿里地區行政中心獅泉河鎮啟程,沿途是無邊無際的濕地、雪山。因為下雪的原因,每逢山口,汽車都會一頭扎進夾雜著飄雪的霧氣之中。
車程6個小時,不記得翻越多少山口,經過多少個凍土路段、雪崩路段、橫風路段,野生動物出沒等交通標識牌一個接著一個。當抵達海拔5347米的界山達坂時,司機告訴我們,過了這個比珠峰大本營海拔還高的路段,檢查站就要到了。
下車時,記者的嘴唇早已是深紫色。但我們很快發現,這個嘴唇“色號”是這里每一位民警輔警的標配。
檢查站副站長強巴次仁介紹,“泉水湖”是2013年建站后才有的名字,民警們更習慣叫它過去的名字——“死人溝”。這里一直流傳著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50年前,解放軍進藏的先遣部隊在此露宿,第二天因高原缺氧,很多軍人再也沒有醒來。
臨近下午3時,正是車輛的高峰時段,執勤民警緊張地忙碌著,不停地檢查提示著來往車輛人員。“您好,請出示證件”“您好,檢查完畢,您可以通行,前方道路有積雪,路上小心”……隨著夏季到來,“云上阿里”迎來了最好的季節,自駕游客增多、工程運輸等大型車輛也明顯增加。
認真查驗過往車輛。
盡管是6月,轄區沿線還是下了一場不小的雪。“守護著新藏線交通要道,沿線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讓我們不敢掉以輕心。特別是下雪天,最害怕發生事故。”強巴次仁說。
“所幸,這場雪沒帶來什么問題。”當負責巡邏的民警帶回一切平安的消息時,強巴次仁終于松了口氣。
泉水湖檢查站距日土縣城268公里、距新疆葉城687公里,地處連接西藏和新疆的重要通道。民警輔警通過嚴格細致的檢查,有效防止了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有力維護了新藏線的安全暢通。
除了日常檢查,檢查站還擔負著巡查巡邏、緊急救援、處置應急事件等各項工作任務。每月巡邏無人區2次,來回800公里路程,耗時12小時;每天巡護國道1次,來回120公里,耗時3小時……檢查站的執勤清單上,清晰記錄著民警輔警們巡邏的艱辛。
“云端”愛心驛站
“民警同志,我們的車陷在泥里動不了了,快幫幫我們。”不久前,一個滿身泥濘的人從一輛私家車上下來,焦急地向民警求助。
原來,4名游客在前往海拔5000多米的紅山湖觀湖時,因對地形和路況不熟,導致車輛陷入泥地。由于手機沒有信號,其中一人搭乘順風車前往檢查站尋求幫助。了解情況后,民警立即攜帶救援設備趕往車輛被困地點。
“由于車輛陷得太深,以警車牽引脫困的方式行不通,我們只能通過人工清理車輛周邊泥土并結合人推、車拉等方式進行救援。”參與救援的民警回憶。最終,被困車輛被轉移至安全路段。
類似的救援,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檢查站的陳列館內,三面墻都掛滿了被救助人員寄來的錦旗。
泉水湖檢查站轄區多為無人區,特別是松西至新疆三十里營房路段內,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初到高原的人員極易出現高原反應和突發性高原疾病。作為新藏線無人區唯一的救援力量,緊急救援成為檢查站日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自行車、摩托車自駕車友增多,我們在站內打造了愛心驛站,為往來游客提供更多服務。”泉水湖檢查站政委張錦濤介紹,由于附近幾百公里沒有旅店和補給,檢查站成為旅客的中轉站。
高原驛站供往來旅客休息。
記者了解到,檢查站最新一代營房因為凍土層地基下沉無法繼續使用,值守的民警輔警只能搬進簡易板房居住。在住宿條件緊張的情況下,檢查站硬是騰出一間房作為旅客的休息區。這里,不僅有吸氧設備和簡易的醫療物品,還有開水和熱乎的便餐。
“雖然這里海拔高天氣寒冷,但這座‘云上’公安檢查站已經成為騎友圈里最溫暖的存在。”一名來自上海的自行車騎友在檢查站意見簿上留下了這樣的話語。
如今,“在無人區看到檢查站的燈,就看到了希望”,成為過往旅客群眾的心聲。近年來,檢查站累計救援500余輛往來車輛、1200余名群眾,收到錦旗200余面、感謝信30余封。
以生命赴使命
“拉巴平措,你在哪,你快回來……”檢查站民警休息區域的一臺電視上,反復播放著阿里公安制作的情景朗誦《昆侖的呼喚》中的片段。
檢查站民警米瑪羅布看著電視中的畫面,輕輕嘆了口氣。1996年出生的米瑪羅布與朗誦中反復提到的拉巴平措同年入警參加工作。“拉巴平措已經犧牲4年多了,我們都很想他。”米瑪羅布說。
那是2020年10月8日,狂風肆虐。一名騎行客來到檢查站尋求幫助,稱自己的證件連同帳篷被大風刮進了泉水湖。接警后,拉巴平措和同事第一時間趕往湖邊。
“我年輕,我來!”抵達現場后,拉巴平措自告奮勇。他脫下衣褲,系上繩索,跳上一塊空心門板,拿著一根長鋼管,奮力向帳篷撐去。誰曾想,浸了水的帳篷非常沉,拉巴平措連試幾次都無法將其從湖里提起。
就在這時,悲劇發生,一陣大風襲來,拉巴平措系在腰間的繩子突然脫落,滑入水中。盡管同事們第一時間開展救援,但拉巴平措的身影還是消失在了波濤洶涌的湖中。那一年,他才23歲。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檢查站副站長馮磊介紹,10余年間,有4位戰斗在泉水湖的民警離世,他們用生命踐行使命,守護著這片神圣的土地。
如今,檢查站配備了制氧機,住宿條件、保暖設施也不斷改善,勤務也改為每三個月進行輪換。但是惡劣的環境依然帶來挑戰,由于長期處在高海拔、低氣溫、缺氧的環境,部分民警出現高原疾病,高原急救藥品成了人人床頭的必備品。
雖是夏季,檢查站營區板房上仍掛著冰凌,冰凌下一個個儲水桶整齊排列。陽光灑下,墻上的誓言那樣耀眼:掉牙掉發不掉隊,破皮破肉不破紀,失眠失憶不失職,換人換崗不換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