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改造!在高墻內種下名為“希望”的種子……
    時間:2025-07-22 17:37來源:云南長安網責任編輯: 安羽

    云南省臨滄監獄積極探索將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改造的新模式,在文化滋養中汲取力量與智慧,不斷提升教育改造工作質效。

    困境 尋鑰

    初入監時,罪犯巖嘎(化名)沉默寡言,眼神里充滿疏離與抵觸,常規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課對他收效甚微,改造進展緩慢。責任警察李春榮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決心找到一把能叩開巖嘎心門的“鑰匙”。

    得知巖嘎入獄前生活在以佤語為主的村寨,李春榮不斷咨詢佤族同學和同事,開始自學佤語。當他第一次用略顯生疏的佤語向巖嘎道出“maimeng”(你好)時,巖嘎警惕的眼神中掠過一絲驚訝。

    這微小的信號給了李春榮極大的鼓舞,他堅持每天用簡單的佤語同巖嘎打招呼,漸漸巖嘎開始回應,聊起家鄉和佤族習俗……他知道,那把“鑰匙”找到了。

    轉機 “打跳”


    春節前夕,監獄計劃組織活動,要求各監區參與,李春榮意識到這是一個契機。他立即向監區建議,讓巖嘎參加打跳舞并擔任領隊。起初巖嘎拒絕,李春榮鼓勵道:“監區里你最熟悉,這正是你作為佤族小伙的優勢……”

    最終,監區的表演獲得了第二名。當巖嘎代表監區領獎時,他不再是那個格格不入的“異類”。他的才藝得以展示,特長受到認可,文化獲得了尊重。

    融合 蛻變

    這次成功嘗試后,李春榮進一步將文化知識教育與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元素相融合,引用佤族諺語“樹木彎了要趁嫩修”,引導巖嘎思考:這與接受法律懲處、進行自我改造的道理相通——都是為了“修正”自我,未來能“挺直腰桿”重新做人。李春榮用這些易于理解、產生共鳴的“語言”闡釋改造意義,效果遠超生硬說教。


    巖嘎的變化日益顯著:他不再抗拒學習,主動查閱字典嘗試給家人寫信;積極參與監區文體活動,用歌舞展示佤族文化……如今,他臉上的笑容多了,整個人變得積極樂觀。

    巖嘎的故事,是高墻內無數轉變的縮影。還有許多像李春榮這樣的監獄警察,在罪犯教育改造道路上的探索從未止步。他們不斷嘗試著用新的方法,在高墻內種下名為“希望”的種子,靜待它破土而出,向陽生長。


    (云南省臨滄監獄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