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期間,同學們在家的時間比較多。你們知道,如果不注意,在家也可能發生意外嗎?”
“在家能有什么意外?”
“我爸媽不給我碰家里的電插座,就是怕出意外……”
近日,在瓊中新偉南居委會黨群活動中心內,隨著民警的提問,課堂氛圍逐漸熱烈,學生和家長踴躍回答問題。
這是瓊中公安局紅毛派出所“社區警校”的第一堂課。當日,瓊中公安局、紅毛鎮政府的工作人員、學生、社區居民齊聚一堂,民警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為大家上了一堂生動且實用的安全教育課。而這家“社區警校”,也是我省首家“社區警校”。
課堂上,李暉與孩子們互動,教授防溺水知識。記者黃君 攝
沉浸式教育讓安全知識長出“觸角”
作為面向社區居民的公益性、常態化安全防范教育平臺,“社區警校”的第一堂課就像一場及時雨,精準聚焦暑期里家長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兒童防溺水安全知識。20余名孩子帶著好奇的眼神,拉著家長的手早早來到現場,小臉上寫滿了期待。
“小朋友們,夏天到了,大家喜歡去水邊玩嗎?”瓊中公安局紅毛派出所民警徐磊一開口,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
徐磊沒有講枯燥的道理,親切的語氣讓孩子們更加愿意參與互動,隨后她話鋒一轉,引出了課堂的主題:“水邊也藏著很多危險。每年夏天,溺水事故時有發生。”
徐磊結合一個個真實案例,向大家講述了溺水事故的突發性:“有個和你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只是在河邊蹲下來洗手,腳下一滑就掉進了水里,短短幾分鐘,就再也沒能上來。”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家長們更是屏息凝神,緊緊握住了身邊孩子的手。
徐磊還詳細剖析了溺水的嚴重后果,她指著PPT上的圖片,告訴大家危險水域無處不在:“小區旁邊的池塘、郊外的小河,甚至是工地里的積水坑,都可能成為致命的陷阱,所以大家要時刻繃緊預防這根弦。”
實用技能讓居民安全感滿滿
課堂氛圍越發熱烈。民警們深知光有理論不行,實用技能才是關鍵時刻的“救命符”。
瓊中公安局紅毛派出所所長李暉拿出一根長長的竹竿,一邊現場演示,一邊說:“如果看到有人落水,我們不能直接跳下去,尤其是小朋友們。這時候,我們可以找一根這樣的長竹竿,伸到水里讓落水的人抓住,然后大家一起把他拉上來。”
他一邊說,一邊模擬著救援的場景,動作標準又規范。接著,他又拿起一根繩索和幾個空礦泉水瓶扎成的漂浮物,說:“繩索和漂浮物也能派上大用場。大家看,這樣拋過去,就能給落水者爭取時間。”
李暉“變魔術”般的技能讓孩子們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有些膽大的還舉手想試試。
李暉笑著邀請了幾個孩子上臺,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工具。“記住了,未成年人絕對不能貿然下水施救,一定要第一時間大聲呼救,找旁邊的大人幫忙。”他反復強調著,生怕孩子們記不住。
李暉還特意梳理了青少年必須恪守的“六不”準則: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結伴游泳、無家長或教師帶領不下水、不到無安全設施及救援人員的水域、不到不熟悉的水域、不熟悉水性者不擅自施救。他把這些準則編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訣,帶著孩子們一起念,家長們也在一旁默默記著,有的還拿出手機把準則拍了下來。
多方守護讓安全融入日常生活
課堂上,李暉也對家長們提出了要求,提醒他們要切實履行監護職責,做到“四個知道”:知去向、知同伴、知歸時、知內容。課程即將結束時,家長們紛紛圍了上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張女士感慨地說:“以前總覺得危險離得遠,今天聽了課才知道,很多小細節沒注意就可能出事。以后我可得把孩子看得更緊了。”
另一位年輕的父親黃先生則拿著剛才演示用的空礦泉水瓶,興奮地表示:“民警教的利用長竹竿和空礦泉水瓶制作簡易救援工具的方法非常實用,關鍵時候能救命啊!我這就回去把這些方法教給家里人。”
夏日的陽光透過窗戶,孩子和居民們在歡聲笑語中學習,這所開在居民身邊的“沒有圍墻的學校”,就像一位默默守護的衛士,用專業的知識和暖心的服務,把防范的技能傳遞到千家萬戶。
紅毛派出所教導員文開良介紹,“社區警校”秉持著公益性、開放性、創新性、共享性的原則,以社區警務團隊為載體,吸納民警、消防、律師、社區工作人員等各方力量走進課堂,不僅講知識,還是一個集法律宣傳、反詐宣傳、治安防范、禁毒教育、矛盾糾紛處理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宣傳和培訓平臺。
“我們就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拉近警民之間的距離,把大家最需要的安全知識精準地送到家門口。”文開良說。
“下一節課,我們將聯合律師講課。我們要把‘社區警校’打造成居民身邊‘看得見、問得著、信得過’的安全知識‘加油站’。”文開良透露,后續“社區警校”會定期推出更多精彩課程。(黃君 李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