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張家界市,群眾遇到矛盾糾紛,只需走進綜治中心,就能享受調解、法律咨詢、信訪接待等“一站式”服務。今年以來,該市通過規范化建設、多部門聯動,推動基層治理從“分散跑”向“集中辦”轉變,真正讓群眾“只進一扇門,解決煩心事”。
“只進一扇門”的“吸引力”
一大早,桑植縣走馬坪白族鄉走馬坪村的村民老鐘就來到了鄉里的綜治中心尋求幫助。他覺得,鄰居多占了他家的地。接到求助后,鄉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聯動平安辦、司法所、建房辦、村委會第一時間來到兩家了解情況,并拿出地畝賬對兩家土地進行測量和重新劃分,最終老鐘和鄰居在綜治中心的調解下達成協議,圓滿化解了這起土地糾紛。
桑植縣走馬坪白族鄉綜治中心
“如今,‘綜治中心搭臺、入駐部門唱戲’,群眾‘只進一扇門’,政策解讀、法律咨詢、矛盾調解都能找到辦事員,再也不用來回跑了。”據桑植縣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過去很多人包括工作人員都不清楚綜治中心是干什么的。
“很多來訪群眾向我們反映,有時并不清楚想反映的問題屬于哪個部門管,需要去幾個部門反映,跑來跑去就跑出了‘火氣’。”面對群眾需求,張家界市嚴格遵循“掛牌標識統一、場所選址便民、指導關系明晰、功能布局科學”的規范化要求,科學設置群眾接待、矛盾調處、指揮調度三大功能區(室),將綜治中心與矛盾調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平臺融合運行,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實戰化陣地。截至目前,全市4個區縣和79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已完成提質升級并開門接待群眾,內部功能分區清晰、墻上標語醒目,接待大廳、綜合受理窗口、各類工作室井然設立,讓群眾解紛“只進一扇門”,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多部門聯動的“凝聚力”
夏日午后,蟬鳴不止,張家界市永定區綜治中心卻洋溢著舒心與感激的氣氛,感謝聲、歡笑聲和掌聲交織在一起。推開門,區綜治中心、法院、檢察院、公安等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持續上訪近兩年的雷某某將一面印有“忠實履行法律監督公正高效傾心為民”金色大字的鮮紅錦旗,鄭重地交到了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手上,以此表達他對綜治中心聯動法院等多部門高效、專業、便民服務的由衷感謝。這面錦旗不僅是對綜治中心服務工作的褒獎,也是張家界市“有矛盾糾紛到綜治中心”宗旨的生動寫照。
雷某某來到永定區綜治中心送錦旗
這個實行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訪等部門派員常駐,人社、住建、衛健、林業等單位輪駐,社會組織約駐的綜治中心,是張家界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新舉措,談笑風生間,不僅串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溫情,更彰顯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服務溫度。近年來,張家界市扎實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創新“常駐+輪駐+約駐”的多元共治服務模式,推行“排查發現、調處化解、反饋報告、跟蹤回訪”全鏈條機制,劃分咨詢服務、登記受理、多元解紛、訴訟服務等版塊制定解紛流程圖和首問負責、“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會商研判、限時辦結等10多項管理制度,形成全程跟蹤、綜合研判、催辦督辦、法律監督、結案歸檔的閉環管理,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
“真金白銀”的“影響力”
“要不是綜治中心出面,都不知道被拖欠的工資啥時候才能拿到手。”永定區謝家埡鄉一農民工劉某在區綜治中心大廳激動地說。原來,包括他在內的156名農民工工資被拖欠。收到永定區人社局勞動監察大隊提請的訴求后,區綜治中心立即啟動“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組織法院、司法局、人社局、勞動監察大隊、謝家埡鄉政府、特約律師及調解員組成聯合調解團隊,成功為156名農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資500余萬元。
糾紛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而綜治中心的成立,不僅讓群眾多了個說理的地方,也讓基層的信訪問題和矛盾糾紛實現了就地解決。張家界市按照“隨叫隨到、協同辦公、閉環管理”的總體思路,高效運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系統”對社會治安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和調度,積極推廣“湘矛調”微信小程序,倡導“有糾紛,找綜治,為您‘碼’上解決”,實現對各類社會矛盾和風險隱患的科學預測和防控。
今年以來,全市通過綜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糾紛1193件,化解矛盾糾紛1025件,成功率達85.9%,促進信訪總量、重復信訪量同步下降,“有矛盾糾紛到綜治中心”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不能只停留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上,更要關注運行得‘好不好’,讓群眾感受到服務的溫度和溫情。”張家界市綜治中心負責人說,下一步,將繼續強化信息化支撐,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大力推進綜治中心信息化升級改造與視頻會商系統建設,提升綜治中心的智能化水平,激活基層社會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