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今年7月29日,宜昌市猇亭區檢察院“拾光”未檢工作室檢察官聯合心理咨詢師,對涉案未成年人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圖②:今年1月8日,湖北省遠安縣檢察院檢察官向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發出《督促監護令》。
圖③:今年7月31日,宜昌市夷陵區檢察院檢察官對涉案未成年人開展幫教。
圖④:今年6月20日,湖北省興山縣檢察院在該縣學前教育總園第一分園開辦家長課堂。
“我一直在外面打工,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啊!”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檢察院,一名涉罪未成年人的父親向檢察官訴苦。家長的無奈,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并不少見:有的家長表示工作繁忙“管不了”孩子,有的因為教育理念落后“不會管”孩子,還有的家長面對叛逆的孩子只能哀嘆“管不住”。
家庭是未成年人“六大保護”中最關鍵、最前端的一環。近年來,宜昌市檢察機關持續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創新建立“一案一策”家庭教育指導模式:對“管不了”的家長,以法治課堂喚醒其責任意識;對“不會管”的家長,為其量身定制科學教育方案;對“管不住”的個案,實施精準干預,落實社會支持。
喚醒責任意識
家長從“不想管”到主動管
“缺少家庭關愛為什么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二孩家庭需要關注哪些教育問題?家長法律意識淡薄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今年7月15日,一堂特殊的法治課在湖北省秭歸縣龍舟社區暑期托管班開講。與往常不同的是,這次聽課的不是孩子們,而是他們的父母。秭歸縣檢察院“心尖上的檢察·橙愛”未檢工作室檢察官站上講臺,向在場家長拋出一連串發人深省的問題。
檢察官結合3起未成年人涉嫌刑事犯罪的典型案例,用生動的語言和專業的分析,為家長們逐一解答上述問題。一問一答的互動迅速抓住了家長們的注意力,許多家長邊聽邊記,不時點頭表示認同。“原來忽視孩子教育后果這么嚴重,我們要引以為鑒,主動關心、教育孩子。”一位長期在外地工作的家長說。
這樣的家長課堂在秭歸縣已經連續開辦了4年。作為普及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重要舉措,秭歸縣檢察院舉辦家長課堂旨在通過以案釋法從源頭上抓家庭教育,督促“甩手家長”依法帶娃。宜昌市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以來,該市兩級檢察院已開展各類法治宣講160余次,錄制的“檢愛同行微課堂”家庭教育系列課程通過檢察、婦聯、教育等單位微信公眾號發布,觀看量均突破10萬,切實提升了家長們“依法帶娃”的責任意識。
與此同時,為凝聚工作合力,宜昌市檢察院聯合宜昌市中級法院、教育局及婦聯成立“宜家向未來·守望家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在各縣市區設立分站,入站專業老師50余人,建立健全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家庭教育促進網絡。
強化監管結合
家長從“不會管”到善于管
“老話說‘不打不成才’,可我的打罵把孩子推向了歧途,都怪我啊……”湖北省當陽市檢察院會議室里,小杜(化名)的父親接過《督促監護令》時雙手微微顫抖,對自己教育方式不當導致孩子涉嫌犯罪懊悔不已。檢察機關在這份法律文書中詳細列明了監護職責:從培養行為習慣到戒除網癮,從學法守法到興趣培養,每一項都直指小杜家庭教育的缺失環節。
面對小杜母親“不是不想管,而是不會管”的困惑,當陽市檢察院未檢部門啟動“督促監護令+家庭教育指導”雙軌機制,安排家庭教育指導師周日珍走進小杜家,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個性化指導,幫助這個家庭重建親子關系。周老師指導小杜的父母學會觀察孩子的情緒,掌握非暴力溝通技巧,更新教育理念,進而營造和諧家庭氛圍。漸漸地,那個曾經緊閉心門的叛逆少年開始主動與父母分享校園生活。
這樣的轉變正在宜昌多地發生。枝江市檢察院長聘家庭教育指導老師,用專業心理疏導溫暖困境家庭;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檢察院攜手婦聯、團委,將家庭教育指導師納入辦案團隊;宜昌市點軍區檢察院創新“雙查雙評”機制,以《家庭互動觀察記錄》跟蹤迷途少年的成長軌跡。
“現在我才明白,教育不是馴服,而是陪伴成長。”一位接受了專業家庭教育指導的家長發出這樣的感嘆。從簡單粗暴到科學施教,從手足無措到從容應對,專業化指導正在重塑宜昌家庭的育兒圖景。點軍區檢察院未檢部門檢察官陳露說:“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正確引導,每一對父母都要會用教育‘說明書’。”
完善社會支持體系
孩子從“管不住”到回歸正途
“孝老敬親好少年”獎狀還貼在斑駁的墻面上,它的主人——14歲的小光(化名)此刻卻站在法庭的被告人席上。這個曾經獨自照顧患病母親、被鄰里交口稱贊、被政府大力表彰的少年,命運的轉折發生在母親去世后。父親長期在外打工,將青春期的兒子獨自留在家中。辦案檢察官來走訪時,那張泛黃的獎狀與冰冷的案卷形成刺眼的對比。村民們對走上歧途的小光唏噓不已:“多好的孩子啊,要是當初有人能管管就好了。”
村民的話像針一樣扎在檢察官心里,他們在沉痛中思考,當家庭監護缺位時,如何及時補上這關鍵一環?如何讓忙于生計的父母意識到,陪伴的缺失可能讓孩子付出巨大代價?“小光們”的遭遇,化作檢察機關完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不竭動力。
2024年4月,在宜昌市婦聯主持召開的社會組織座談會上,宜昌市檢察院未檢部門檢察官拋出一個沉重的事實:在該院辦理的案件中,近八成涉罪未成年人背后,都存在著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當家庭這道防線失守,社會不能袖手旁觀。”這句話,成為與會人員的共識。這次會議催生了一個創新——“兒童友好,共護未來”家庭教育指導項目。該項目啟動不久,家庭教育指導師們就帶著沙盤走進秭歸縣的三個特殊家庭。經過幾次“共情式溝通”“非暴力溝通”訓練,曾經劍拔弩張的親子關系,開始出現緩和跡象。“孩子終于愿意和我聊天了。”一位母親紅著眼眶告訴檢察官。
在心理學、教育學相關理論指導下,宜昌市檢察機關將督促監護令與家庭教育指導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家庭教育指導機制的強制力。同時,來自宜昌市委政法委的專項資金,也消除了受指導家庭的經濟顧慮。在39個接受免費指導的家庭中,變化已悄然發生:親子關系得到改善,迷茫的青少年重拾生活信心。
在黨委、政府持續支持下,“兒童友好,共護未來”家庭教育指導項目進一步創新“1+1+N”服務模式,將家庭教育指導師、司法社工、可調配社會資源結合起來,實現從“被動干預”向“主動預防”轉變,大力推進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司法力量的融合保護。“每個家庭都有專屬指導檔案,從前期評估到后期跟進,檢察官都和指導老師保持溝通。”宜昌市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部長王小玉介紹。
根據指導老師的建議,宜昌市檢察機關對7名涉罪未成年人作出不起訴或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對4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心理干預,幫助3人重返學校,1人順利就業。“迷失的孩子需要一盞引路明燈。這個項目體現了司法溫度,讓家庭歸于和諧,信任得以修復,共護未來成為現實。”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創辦人、“全國平安衛士”琚艷麗深有感觸地說。
記者了解到,以“兒童友好,共護未來”家庭教育指導項目為基礎申報的《“一案一策”個性化指導探索強制家庭教育指導新思路》入選全國婦聯網絡信息傳播中心“2024年度婦女工作改革創新案例”。
“大學生活太美好了”
“檢察官姐姐,大學生活太美好了,一切都是新的開始。”7月中旬,又一年暑假來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檢察院檢察官對附條件不起訴對象進行回訪,小白、小希(均為化名)在電話那頭興奮地講述著大學生活。
“把錢轉到你銀行卡上,然后再取走,就是走走賬而已,不會出問題的。”2022年,小白、小希在朋友蠱惑下出借了自己名下的銀行卡。看到銀行賬戶短期內進出大額資金,他倆害怕了,意識到可能涉嫌犯罪,就提出不再參與,但為時已晚。2024年3月,小白、小希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案移送長陽縣檢察院審查起訴。
辦案檢察官了解案情后,第一時間深入學校、社區開展社會調查,了解到小白、小希無前科劣跡,平時表現良好,案發后主動投案,認罪悔罪態度較好。“倆孩子今年都要參加高考,小白去年還通過了征兵考試和體檢,但因為本案政審未通過,很可惜。”辦案檢察官決定幫兩個迷途少年重拾未來,一方面鼓勵他們認真復習備考,另一方面加快辦案進度,力爭趕在新學期開始前作出既彰顯司法力度又體現司法溫度的決定。
檢察官再次見到兩人時,他們都已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也都向檢察官表達了渴望完成大學學業的想法。2024年8月,長陽縣檢察院就該案舉行不公開聽證會。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后,該院依法對小白、小希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設置了6個月幫教考察期。
“爸爸經常不在家,回家就罵我,還不許媽媽跟我聯系。”父母離異的小白滿眼都是對親情的渴望。為幫助小白、小希順利度過考察幫教期,檢察官和社工、家長組建幫教小組,建立微信群,確保個人進步和家庭幫教同步推進:每周與小白、小希電話溝通一次,形成文字記錄;每月面談溝通一次,組織參加公益活動一次;每月為小白、小希的家庭開展教育指導服務一次;對小白、小希的表現及其家庭學習情況每周復盤一次。
今年2月,不起訴決定宣布當天,小白的父親特別激動:“來之不易的機會,你們一定要珍惜啊!”
有了關愛,他不再低頭縮肩
“姐姐,我找到實習工作啦!”近日,宜昌市點軍區檢察院未檢檢察官的手機屏幕上,跳出了小魏發來的照片——他穿著整潔的工裝,胸前掛著嶄新的工作證,笑容在夏日的陽光里格外燦爛。誰能想到,兩年前,這個少年還深陷犯罪泥潭。
2023年2月,小魏因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被移送點軍區檢察院審查起訴。辦案檢察官審查發現,小魏的母親早年離家出走,父親長期在外務工,他一直跟著年邁的祖父母生活。與小魏談話時,檢察官注意到他的手機里,與父親的聊天記錄還停留在3年前。長期缺乏關愛讓他自卑敏感,總是低著頭、縮著肩。
“我們要拉這孩子一把,絕不放棄。”辦案檢察官語氣堅定。2023年3月,點軍區檢察院依法對小魏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設定10個月考察期,向小魏父親宣告送達《督促監護令》,責令其切實履行監護職責。考慮到小魏即將步入高三,辦案檢察官確立“修復親子關系,助力回歸校園”目標,聯合心理咨詢師、社工等組建幫教小組,制定家庭教育方案,對小魏的父親開展親職教育,引導其理解陪伴的意義。
為記錄監測幫教進展情況,幫教小組建立“雙查雙評”機制:《家庭互動觀察記錄》記載,父子對話時長從最初的2分鐘增加到30分鐘;《社會適應性評估表》顯示,小魏的公益服務時長從0累積到68小時。數字背后,是父子親情“破冰”的見證。在“成長夏令營”活動中,小魏主動擔任志愿者小組長,分享自身經歷。曾經低頭縮肩的他,眼里有了自信的光芒。
針對小魏父親務工離家問題,檢察機關協調其進入本地工廠任調度員。“現在可以每天回家照看他,心里踏實多了。”小魏父親說。
2024年1月,在考察期滿之時,小魏迎來18歲生日,檢察官為他舉辦了溫暖莊重的“成人禮”。接過寫著“心有暖陽,前路有光”的蛋糕和普法書籍,小魏紅了眼眶。在檢察官和家人鼓勵下,他自信地走進春季高考考場。當年5月,小魏順利考上大學。
完成“作業”實現雙向救贖
“謝謝檢察院對我作出不起訴決定,讓我還有一次追夢的機會。”7月30日,在湖北省秭歸縣龍舟社區“橙愛”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舉行的不起訴決定不公開宣告儀式上,小海(化名)動情地說。
10個月前,時年16歲的小海對檢察官說:“我只是想辦法掙錢養活自己。”他口中的“辦法”是和成年朋友小宇做“手機口”掙錢,即在網上購置雙向對錄線,通過電腦軟件幫助上線撥打詐騙電話。經統計,小宇、小海等人用于轉撥詐騙電話的電話卡數量多達24張,涉案金額15萬元,小宇和小海分別從中獲利7000余元和3000元。檢察官問小海,生活窘迫為何不向家人求助。小海手指在褲縫上摩挲:“不想說,反正他們從來不管我。”
檢察官走訪了解到,小海自小父母離異,跟著父親生活,但父親常年在外務工,父子倆聚少離多。高中輟學后,小海在某工地當測量學徒,晚上住在工地宿舍,很少回家,和父親的關系更加疏遠。長期缺乏關愛和引導,讓小海習慣用極端方式獨自“扛事”。
2024年10月,秭歸縣檢察院以小宇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提起公訴,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八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對犯罪情節較輕的小海,該院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設置10個月考驗期,一場父子雙向救贖就此啟動。
針對監護缺位,檢察官向小海父親送達《督促監護令》,將小海的家庭納入“兒童友好,共護未來”公益項目,邀請家庭教育指導師開展“療程式”輔導。小海父親表示:“以前對孩子了解太少,我失職了,準備在家附近找份工作陪伴他。”同時,小海也被布置了“作業”:每晚回家住宿,和父親聊天,每月去“橙愛”觀護幫教基地上法治課、參加公益活動。一次次完成“作業”,冰封的父子關系一點點回暖。
因小海考驗期內表現良好,檢察機關對其作出不起訴決定,并依法封存其犯罪記錄。如今,他正積極準備應征入伍。
一堂特殊的矯治教育課
“這些行為不是簡單的惡作劇,而是實實在在的違法犯罪。”近日,湖北省枝江市檢察院聯合枝江市公安局,在馬家店派出所為三名罪錯未成年人上了一堂特殊的矯治教育課。
課程的第一個環節是辦案民警復盤。民警嚴肅地剖析三人的違法行為,表示這三名未滿16周歲的少年雖因年齡免予刑事處罰,但其行為已觸碰法律底線,不及時干預,極易滑向更嚴重的犯罪深淵。“我想,在座的每一個人都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結果,你們也不想要這樣的未來。”
座談交流時,學校老師先發言:“小軍,聽說你籃球打得好?多參加體育活動,培養健康愛好,生活才充實。”枝江市教育局工作人員李俊接過話頭:“人生道路不止一條,哪怕學習不拔尖,掌握一技之長也能出彩,關鍵是要走正道。”真誠的勸導讓少年們低下頭,眼神里滿是悔意。有家長哽咽自責:“是我疏忽管教,只顧工作忽視了孩子成長,這次一定吸取教訓。”
“法律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迷途孩子,但挽救需要全社會合力。”枝江市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李紅梅強調,“今天我們聯合公安、教育、婦聯等多方力量,就是要為孩子們搭起回歸的橋梁。”在眾人見證下,三名少年宣讀悔過書,承諾遵紀守法。
在家庭教育指導環節,司法社工譚鍥指出:“罪錯未成年人普遍都有家庭溝通問題,要么家長長期在外,親子關系淡漠;要么家長管教簡單粗暴,引發孩子逆反。”她建議三個孩子的家長用愛和正確的方法建設親子關系。
“多方聯動的分級矯治模式,既體現了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也彰顯了全社會關心和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努力。”該院檢察官說。
學會為女兒提供情感支持
“謝謝你們的關心!孩子這學期在新學校適應得很好,暑假回來更愿意和我交流了,好像突然就長大了。”近日,小朵(化名)的媽媽在電話那頭的話讓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檢察院“鴿子花”未檢工作室檢察官放下心來。
2024年初,一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判決生效,罪犯甲某受到法律的嚴懲。但對13歲的被害人小朵來說,侵害帶來的陰霾遠未散去,創傷使她一度精神失常,被迫休學。檢察官回訪發現,這個本就艱難的單親農村家庭,正被精神治療的高昂費用和沉重心理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孩子看病需要很多錢,我一個人實在扛不住了。”小朵媽媽無助地說。
經檢察官告知維權途徑,小朵媽媽提出支持起訴申請。檢察機關啟動民事支持起訴工作,引導小朵媽媽收集證據,為其提供法律咨詢服務。針對罪犯在外地監獄服刑的情況,檢察機關協調法院將庭審搬到監獄會見室,幫助小朵獲得醫療費用及精神損害撫慰金共計6萬余元的賠償,切實緩解了小朵家庭經濟壓力。
辦案過程中,檢察官注意到小朵媽媽多次流露出“孩子貪玩,不聽話”的想法,無意識的表達就像無形的刺,持續加深小朵的心理創傷。“只解決經濟問題還不夠,修復破碎的安全感和家庭關系迫在眉睫。”檢察官立即聯系婦聯工作人員,成立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專業團隊,為小朵的家庭提供幫助。
“傷害是罪犯的錯,不是孩子的錯。她現在最需要的是您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責備。”家庭教育指導師引導小朵媽媽使用帶有愛意和支持性的語言與女兒交流,學習為女兒提供情感支持的方法。心理咨詢師對小朵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她處理創傷。經過長達6個月、每周1次的持續干預,小朵媽媽逐漸放下無謂的自責和錯誤的責備,學會擁抱和支持受傷的女兒,家庭氛圍顯著改善。隨后,檢察機關對接教育部門,依據專業評估報告為小朵協調落實轉學安置事宜,讓休學一年的小朵重返課堂。檢察機關還為其爭取到一筆司法救助金,可專項用于后續治療和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