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手段翻新、危害深重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檢察院將打擊犯罪與源頭防范深度融合。該院于2022年4月率先成立專業化辦案團隊,并以此為基礎,于2023年5月精心打造“錢袋子護衛隊”這一反詐宣講工作品牌,結合該院“網盾”網絡犯罪辦案團隊辦案經驗優勢,開展“訂單式”“巡回式”普法活動。
自成立以來,這支隊伍深耕基層沃土,將檢察官的實戰智慧與高校學子的創新活力相融合,逐步探索形成“政法+高校+社區”的文明實踐模式,為守護百姓“錢袋子”構筑起堅實的群眾防線。
專業化鍛造
內容精準與形式創新雙輪驅動
創新形式是“錢袋子護衛隊”吸引群眾、提升防詐效果的關鍵。在武昌區武鍋社區的一次宣講現場,由檢察官指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志愿者編排的反詐小劇場引發熱議。
志愿者們將“刷單返利”“保健品詐騙”等常見套路濃縮進20分鐘短劇,讓防詐知識變得生動易懂,臺下居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老張上次差點上當的招數嘛!”
“團隊已建立了一個動態更新的‘劇本庫’,在武昌反詐宣講檢察官的指導下,結合案件中的新型騙術,及時創作新劇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志愿者協會學生劉梓浩介紹,僅過去一年,該團隊就在社區、中小學演出了40余場。
“學生懂傳播,檢察官懂門道,合起來就是破詐騙的‘金鑰匙’。”武昌區人民檢察院團支部副書記、“錢袋子護衛隊”成員梅博武道出關鍵。檢察官團隊身處辦案一線,深諳詐騙手法的千變萬化;而大學生志愿者熱情高漲,善于把生硬法律條文轉化成接地氣的演繹。
更具匠心的是“反詐魔術”設計。通過巧妙設置“猜不透”的環節,揭示詐騙的本質——利用人性的兩大弱點:“貪”(自以為能輕松賺快錢)與“怕”(擔心身份泄露或官司纏身)。魔術結束時,觀眾從驚訝到會心大笑的過程,正是對詐騙心理深刻領悟的瞬間。
精準化宣防
分層覆蓋與需求導向的文明實踐
項目初期,發起成員們帶著精心準備的資料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間奔走,堅持需求導向與分層覆蓋:老年社區主攻“保健品”“養老錢”騙局;自由職業者聚集區揭露“兼職陷阱”;高知人群較多的中南街道,則聚焦“投資理財”類詐騙,效果立竿見影。
高校力量的注入成為重要突破點。在檢察院的專業指導和統籌下,來自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的黨團員學生志愿者踴躍加入,反詐隊伍迅速壯大。依托高校團委與學聯組織,團隊建立起“檢察官內容把關+學生創意轉化”的穩定協作模式:檢察官嚴審內容、傳授核心知識與實戰經驗;學生志愿者則發揮創意,將反詐知識轉化為情景劇、短視頻等多元形式。
劉梓浩坦言:“以前覺得詐騙離校園很遠,但與檢察官溝通、整理案例中才發現,‘兼職’‘校園貸’等陷阱就在身邊,卷走的都是父母的辛苦錢。”這種“政法+高校”的模式,讓反詐宣傳從“我講你聽”變為“我們一起行動”的文明實踐。目前,團隊保持每周至少一次的宣講頻率,其付出贏得廣泛認可,醫院、街道、高校等單位紛紛發來感謝信。
體系化推廣
可復制模式賦能基層“反詐生態”
在武昌區檢察院黨組大力支持下,“錢袋子護衛隊”干警結合一線辦案人員經驗豐富、在漢高校眾多、黨團體系成熟、學生干部熱情高等優勢,探索出“政法干警+黨團支部+高校學生”三位一體的專業化文明實踐長效機制。
“該模式具備可復制性與推廣性,為激活基層反詐內生力量提供了有效參考。武漢百萬大學生和完善的學聯體系,是天然的法治種子播撒者。”梅博武充滿信心地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志愿者團隊已形成的標準化項目運作體系,為這種模式的復制推廣提供了堅實基礎。
這種文明實踐模式的價值不僅在于傳播法律知識,更在于改變一些常見的認知誤區。宣講現場,當梅博武提問“年化收益率多少算高風險”時,多數居民答“24%以上”。而實際數據令人警醒:“8%以上就需要高度關注風險!”
2024年,武昌區檢察院通過辦案追贓挽損8100萬元,但團隊成員們更希望,大家能在事前筑牢思想“防火墻”,這比事后追損更為關鍵。“詐騙手法萬變不離其宗——唯有破‘貪念’,克‘恐懼’,方能守住錢袋子。”梅博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