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第3批指導性案例里這起危險駕駛案,同樣是曾因危險駕駛罪被判處拘役的情形,這對我們正在辦理的白某危險駕駛案很有啟發。”2025年4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檢察院刑事檢察部酒駕醉駕專題案例研討會上,部門主任張麗紅手持案例匯編,帶領檢察官逐案剖析。
這并非偶然一幕,而是昆都侖區檢察院的工作日常。在這里,指導性案例早已從最開始書柜中的“沉睡檔案”,躍升為檢察官時時翻閱的辦案“活教材”。
深耕細研
讓案例“活”起來
為了讓凝聚司法智慧的58批指導性案例真正“活”起來,近年來,昆都侖區檢察院構建了多層次的學習體系:依托“1帶N”導師制,資深檢察官帶領青年干警逐案研讀指導性案例,重點解析法律適用、證據審查等核心要點;定期舉辦“檢察官沙龍”活動,圍繞類案辦理難點,結合指導性案例進行沉浸式研討,確保學深悟透;開展“案例實戰推演”活動,通過模擬法庭、文書評比等方式,檢驗學習成效,促進靈活運用。“一系列活動,讓我辦案時就像旁邊有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指導,心里特別踏實。”該院青年檢察官趙雅貞坦言。
精準對接
讓案例“用”到位
“指導性案例不是拿來‘擺樣子’的,關鍵是要和辦案實踐擰成一股繩。”該院檢察長劉冏多次在全院大會上強調。為確保案例應用落到實處,該院建立了“三必”機制:檢委會討論重大疑難案件前必學相關案例、辦理重大案件必查案例庫、制作法律文書必引參考案例。近期討論一起涉及生態環境受損的公益訴訟案件時,該院綜合業務部提前調取第54批指導性案例,在檢察官聯席會上帶領大家重點學習一體化履職、“組團”式辦案模式、融入法律監督體系等創新機制。“這起指導性案例,為我們辦理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案件提供了寶貴經驗和解決新問題新情況的思路。”參與討論的檢察官程麗華感慨道。

2025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檢察院檢察官實地調查生態環境受損情況。
直面問題
讓案例“效”更優
盡管指導性案例蘊含豐富智慧,可在實際應用中仍可能遇到“水土不服”的情況。為此,該院精準施策:匯編案例適用指引,將指導性案例按罪名、程序分類匯編,標注與當地案件的銜接點;創設“三維評估法”,即相似度比對、差異性分析、本土化改造,確保案例應用既規范又靈活;開展“以案釋法”實戰培訓,讓資深檢察官結合自身辦案經歷講解如何從案例中提煉裁判要旨。
從“被動學習”到“主動運用”,從“機械參照”到“靈活轉化”,昆都侖區檢察院在應用指導性案例過程中走出了一條提升辦案質效、維護司法公正的實踐之路。正如該院檢察官辦案中常說的:“每一批指導性案例都是法治建設的‘腳印’,沿著這些‘腳印’往前走,就能讓公平正義以更可見、可感的方式來到群眾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