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五老”調解隊十八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間地頭、廠礦農家,用法律和溫情化解糾紛600余起,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路徑。
2025年4月初,當晨曦映照在黃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時,河曲縣巡鎮鎮河南村,這個背山面河的村子也已醒來。
78歲的樊志田已在民事調解法律服務中心準備停當,同為78歲的任有良正從家的方向走來。
“老任,解河會村那事兒今能成嗎?”路上有人喊他。
“不成也得成!人能等得起,節令和地可等不起!”說話間隙,老任加快了腳步,手里拿著的是那部翻舊了的民法典。這是他們當“調解員”的第18年。
2007年,幾名老黨員在退休政法干警樊志田的倡議下組建起了義務調解隊。18年,這支隊伍不斷壯大,寒來暑往間不厭其煩地走向河曲的溝壑川峁、廠礦農家,用法律和溫情化解了600多起矛盾糾紛,涉及金額4300多萬元。
有人說他們是愛管閑事的“和事佬”,也有人稱他們為“五老”調解隊。
黃河岸邊走來了“五老”調解隊
依山傍河,阡陌交錯,位于河曲縣西部的巡鎮鎮歷來就是貿易重鎮。曾有諺語就以“三個麻鎮,頂不上一個巡鎮”來形容其當年商賈云集、物品豐盛、經濟繁榮的貿易盛況。
歷史傳統與便利交通在助力巡鎮鎮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一度為這個北方小鎮的社會治安埋下隱患。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外來企業的落地和流動務工人員的增加,各類突發矛盾糾紛時有發生。
“今天東家爭地,明天西家討薪,打架的、鬧事的,那時候天天沒個消停!”在巡鎮鎮河南村土生土長的任有良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老樊當時就想組織我們幾個老同志發揮余熱來當‘和事佬’。”
任有良口中的老樊指的就是樊志田。2007年,從政法隊伍退休的樊志田回到村子里,在了解到當時的情況后就萌生了“重出江湖”的想法:“我是在政法戰線上摸爬滾打過來的,又是黨員,就想著咱們雖然退休了,還是能為鄉親們做點事!”
2007年秋,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由樊志田、任有良等幾個退休老同志組成的義務調解隊就在巡鎮鎮的中心——河南村成立了。
“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網吧。”任有良迄今還記得他們的“成名之戰”,“每天戴著紅袖章去那些網吧巡邏,一個一個過,既保護了娃娃們,也規范了網吧的經營。”
讓老樊記憶深刻的則是多年前的一起工傷致殘的糾紛。農民工李某在某煤礦因工傷殘,包工頭卻拒不賠償,連民警調解也陷入僵局。最終是他帶著隊員們一趟趟跑,一遍遍說,歷時一年多才為當事人爭取到30多萬元的補償款。簽協議那天,當事人家屬眼含熱淚要為老樊鞠一躬,被老樊一把扶住,“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們還要把日子過好。”
夜里挑燈研讀民法典,白天帶著法條走進矛盾現場……隨著一樁樁矛盾成功化解,一件件糾紛得以平息,在河曲,老樊和他的調解隊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更是吸引了更多人加入,最多時有30人。最終,這支包含了老政法干警、老工程技術人員、老鄉鎮干部、老教師、老村支書等人員的隊伍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五老”調解隊。
“調解經”里有真章
18年,是“五老”調解隊與矛盾糾紛斗智斗勇的漫長征程,更是他們以情動人、以法服人的溫情歲月。但,也總有人問“街坊四鄰不愿管,政府機關不好管”的麻煩事,憑什么幾個老同志就能“拿得下”。
在巡鎮鎮民事調解法律服務中心,一本又一本的案卷里記錄下了“五老”調解隊的“熱血故事”,也是一部見招拆招的“調解經”。
在一場交通肇事逃逸的糾紛中,由于肇事司機逃逸,受傷家屬采取極端行為阻斷交通道路。“五老”調解隊在面對這一事件時一邊陪家屬算“法律賬”,平息其激動情緒;另一邊與事故當事人務工的企業協商,打“感情牌”,爭取補償金。最終,在“五老”調解隊八個月的努力下促成補償。
面對某樓盤業主集體上訪的“火藥桶”局面,“五老”調解隊則創新采用“分化—對話—攻堅”三步法,先將嘈雜人群分組,選出代表,再組織開發商與業主面對面談判,然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逐個擊破,最終讓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調解不是‘和稀泥’,是要解開心里的‘疙瘩’,既需要講法,更需要講情,我們也是一邊做調解,一邊總結經驗。”在樊志田看來,調解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這些年,他還總結出了“三個三”調解法。具體講就是,理清有因有果的關系、有因無果的關系、無因無果的關系;采用面對面和風細雨、面對面針鋒相對、背靠背分別勸解的辦法;結果處理中始終堅持思想教育為主、情感修復為主、賠償適中為主的理念。
鄰里矛盾、打架斗毆、經濟糾紛、集體上訪……18年來,老樊和他的“五老”調解隊攜這本“調解經”出現在各種不和諧的現場,將心比心,講法又講理,真正做到了家庭糾紛不出戶、鄰里矛盾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所調解糾紛更是無一反彈。
一片丹心映白首
18年,6000多個日日夜夜,“五老”調解隊就像黃河岸邊的老槐樹,靜靜地注視著腳下的土地,也把根深深扎進這片土地。
回看“五老”調解隊一路走來的“熱血”歷程,又像一部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創業史”。
“剛開始那會沒有辦公經費、沒有交通工具,老樊就帶著我們自費買辦公用品,調解糾紛時近的地方蹬自行車,遠的地方就租車。”在任有良的講述里,往事歷歷在目,“基本是誰帶隊,誰掏錢。”他說。
頂風冒雨調解,冰天雪地取證,對“五老”調解隊而言是18年來的尋常經歷,但也有“驚心動魄”的時刻。調解現場忽然而起的爭執,矛盾雙方一時激動的謾罵時有發生。
“也有對方不講理放狠話、讓我們吃“閉門羹”的時候,但我們是老黨員,又是老公安,誰也不怕。”即便調解過程如何激烈,“五老”調解隊隊員們從來沒有退卻半分,反而愈挫愈勇。18年來,30人的隊伍有人因年老而離開,卻從未有人半道退出。
曾有人問“五老”隊員們:“你們都上了年紀,何必出來蹚這渾水、管這閑事。”
老樊篤定:“再老也是黨員。街坊鄰居的事再小也不是閑事!”
老任則答:“只要用得上,這把老骨頭還能干得動!”
從鄰里矛盾到社會糾紛,再從“脫貧攻堅”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18年無論是民生萬象還是社會發展,只要有需要,“五老”調解隊從未缺席。
苦心人天不負。18年來,在“五老”調解隊的付出與當地政府的努力下,巡鎮鎮早已從社會治安問題的集中地變為了和諧發展的共建區,河南村更是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而由“五老”調解隊所推動的變化正成為河曲縣在新時代踐行“楓橋經驗”和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案例。
這些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五老”調解隊有了自己的辦公地點,還建起了法治園地。為了讓法律意識深入鄉親們的心里,老樊沒少花心思。他帶著調解隊的老伙計們,走企業、進校園做普法宣傳,自編自演的二人臺小戲和民歌則讓民風淳樸、家風良好、鄉風文明的美好愿望更好地照進現實。
四月的黃河水有風吹過,水面皺起波紋,旋即又靜若安瀾,像極了黃土地上那些化解了的糾紛、彌合了的裂痕。一切無言,一切又在講述,講述著這片土地上關于法,關于情,更關于一群白發人守護著萬家燈火的故事。
來源:山西政法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