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抗日烽火中的“小偵察兵”,也是解放后公安戰線上默默奉獻的“老黃牛”。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雖然年近期頤,卻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講述起那段烽火歲月和公安生涯,依舊目光如炬。
烽火歲月
破籮筐里藏著的家國情懷
1929年,臧秀英出生在安新縣一個革命家庭。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父母都已經加入了共產黨。在這個紅色家庭的熏陶下,她從小就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1945年,年僅15歲的臧秀英已成為兒童團團長,經常參與偵查工作。
“那時候的我,整天背著一個破籮筐,假裝拾柴火,實際上是在公路、炮樓附近執行偵察任務。”臧秀英回憶道。她的主要任務是監視日偽軍的動向,一旦發現異常就立即向游擊隊報告。在一次巡邏中,她憑借敏銳的觀察力發現一名形跡可疑的男子,一邊暗中跟蹤,一邊通知游擊隊員,最終成功抓獲了一名漢奸。
“總要為黨立點功吧。”談及這段經歷,老人謙虛地說。然而正是這些“小功”,匯聚成了抗日洪流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像臧秀英這樣的少年英雄,用他們的勇敢和智慧,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獨特貢獻。
抗戰勝利后,臧秀英先后在隆昌商店、河北省財委會駐天津辦事處、河北日報社、崗南水庫工程局、河北氣象局等單位從事會計工作。她作風嚴謹、業務精湛,深受領導和同事信任。
盡管崗位平凡,但她始終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她曾在自傳中寫道:“知道共產黨好,是為勞動人民辦事的,是為勞苦大眾服務的。”正是這份堅定的信念,支撐她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全力以赴。
警營春秋
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凡
1973年,臧秀英調入保定地區公安處,在政治處負責內勤工作。雖然已經40多歲,但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的工作。公安工作與以往不同,要求更高的紀律性和保密性,她很快就適應了這種工作節奏,以高效的工作贏得了領導的青睞。
令人敬佩的是,臧秀英多次婉拒升職機會。“我不干,我不當官,我就當最普通的公安。”她笑著說。即便副局長親自找她談話,希望提拔她,她依然堅持留在基層崗位。在她看來,做好本職工作比擔任領導職務更重要。
她的廉潔自律在單位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單位有一個漲工資的名額,領導決定把這個名額給她。但當她知道同科室的年輕同事家里特別困難時,主動找到領導,要求把漲工資的機會讓給年輕人。“年輕人工資低,現在物價又高,很難養活一家人。我雖然工資也不高,但也夠用了。”她這樣解釋當時的決定。
桑榆晚晴
筆墨丹青繪就別樣夕陽紅
1986年,臧秀英正式離休,但她并沒有停止學習和進步。80歲高齡的她開始自學繪畫和書法,創作了大量書畫作品,并撰寫書籍。在她簡樸的居室里,掛滿了這些年的創作,山鳥魚蟲都在她筆下活靈活現。
她保持著嚴格的生活作息,甚至服藥時間差一分鐘都不行。她幽默地把自己的長壽和樂觀歸功于“轉移大法”:“遇到困難不要硬扛,要學會轉移注意力,向前看。”
雖然年事已高,但臧秀英仍然心系公安工作。她叮囑來看望她的年輕民警:“你們年輕人都聰明,要為社會縫縫補補,要繼續為黨多做工作,為社會服務。”在她看來,無論技術怎么進步,公安民警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不能變。
從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至今,臧秀英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抗戰時期,她是機智勇敢的小偵察兵;在公安戰線上,她是默默奉獻的內勤民警。每一個崗位她都全力以赴,每一個身份她都無愧于心。
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歷史,不僅是為了緬懷先烈,更是為了傳承那種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臧秀英老人用她的一生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永遠不能改變。
97年的人生歷程,41年的工作生涯,臧秀英就像一棵青松,歷經風雨而屹立不倒。她的故事,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公安民警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歷史不會忘記,人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