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通過調解方式成功化解一起代位繼承糾紛。原告徐某與被告李某國、李某華因老宅拆遷遺產分配產生爭議,最終在法官的情理疏導與法律釋明下達成和解,未等法槌敲響便實現親情回歸,彰顯了家事審判“案結事了人和”的司法理念。
糾紛起,老宅拆遷引遺產之爭
案件的源頭,要從一套拆遷安置房說起。被繼承人李某與老伴周某共育有兩子一女,長子李某國、次子李某華、女兒李某平(原告徐某之母)。1996年周某去世后,李某未再婚;2015年,女兒李某平也先于父親離世,留下獨女徐某;2022年李某去世后,其名下老宅拆遷獲得一套拆遷安置房及若干拆遷補償款。
“我媽媽生前對這個家付出那么多,現在姥爺的遺產,我該替她拿回屬于她的那一份。”徐某多次聯系兩位舅舅協商遺產分配,卻始終無果,甚至被以“徐某姓徐不姓李,李家財產不傳外姓”為由拒絕。無奈之下,徐某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并提起代位繼承訴訟。
調解難:傳統觀念碰撞法律規定
案件承辦法官接案后發現,這起糾紛的核心矛盾并非法律條款模糊,而是傳統“家產傳男不傳女”觀念與現代法律規定的沖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代位繼承”。徐某作為李某平的直系晚輩血親,享有代位繼承權,可繼承其母親應獲得的份額。
但首次溝通中,兩位舅舅態度強硬:“老人的東西,哪有外甥女來分的道理?”更棘手的是,案件初期兩位舅舅多次拒絕到庭,法官輾轉通過李某國的兒子獲取其聯系方式,才勉強建立溝通渠道。
破局點:情理交融融化親情堅冰
“直接判決能定分止爭,但可能讓這個家徹底斷了聯系。”考慮到案件的特殊性,法官決定以調解為優先方向,力求“案結事了人和”。再次撥通李某國、李某華的電話時,法官沒有急于釋法,而是從“老人心愿”切入:“老人辛苦了一輩子,盼的是啥?不就是兒女和睦嗎?”隨后,法官結合《民法典》條款,細致講解代位繼承的法律依據,同時強調:“徐某的母親也是老人的子女,徐某流的也是李家的血,徐某替媽媽來主張份額,于法于情都說得通。”
多次溝通后,兩位舅舅終于同意到法院面談。庭審現場,法官先打破僵局:“法庭是個嚴肅的地方,但也是個可以充滿溫情的地方。我作為法官,看到了太多因為利益親情盡毀的案例,十分于心不忍。咱們先聊聊老爺子在世時的事,看看能不能找回一家人的情分。”當李某國提出“房子已給孫子,是老爺子的心愿”時,法官順勢引導:“房產已經處置了,就遵循老爺子的心愿,補償款看能不能考慮徐某。徐某是晚輩,你母親去世后兩位舅舅對老人付出得更多,你也多體諒長輩,以后逢年過節的也得多走動。”
終圓滿:親情回歸勝過一紙判決
在法官的情理疏導下,徐某主動表態:“我不是想爭多少,就是想讓我媽媽有個說法,咱們都解開心結,以后我也常去看你們。”李某華聞言哽咽:“孩子,我們知道你媽走得早,你不容易,但沒想到你竟然把我們起訴到法院,我們聽法官的,該給你的給你。”
最終雙方協商一致達成調解協議,拆遷安置房歸李某國之子(老人孫子)所有,拆遷補償款由徐某獲得相應份額。走出法庭,曾經的隔閡煙消云散——法槌未響,親情已歸位。
“每一個繼承案件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有歡笑,有淚水,有矛盾,也有和解。”承辦法官表示,家事審判就是在法理與情理之間尋找平衡,讓法律的公正與親情的溫暖,同時照進這些故事里,讓親情得以延續,讓人心依舊溫暖。
圖/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