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達路上、田間地頭、社區居民家中,處處可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奇臺墾區人民法院干警的身影。他們化身“法治快遞員”和“矛盾調解員”,不僅是簡單送達法律文書,更在送達過程中始終注重釋法明理,將被動送達轉變為主動化解,成功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消弭于庭前。

法警+書記員,“送達即調解”
一改傳統單一送達模式,奇臺墾區人民法院創新推行“法警+書記員”聯合送達機制。送達小組不僅僅承擔傳遞文書的職責,更肩負起“法律宣傳員”和“矛盾調解員”的重任。
在每一次送達過程中,送達人員都會耐心細致地向當事人解釋法律程序、闡明權利義務,分析訴訟風險與成本,用“大白話”講清“法理情”。這種“面對面”、“零距離”的溝通,有效消除了當事人的誤解與抵觸情緒,使得許多原本可能對簿公堂的糾紛在文書送達階段就找到了化解的突破口。
據統計,通過此種模式,送達期間在釋法明理基礎上成功化解的案件比例顯著提升,大部分案件當事人經此環節即握手言和,大大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也極大節約了司法資源,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社區+連隊+網格員,送達精準服務靠前
針對轄區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以及部分群眾居住分散、流動性大的實際困難,奇臺墾區人民法院巧妙整合社會資源,編織了一張高效協同的“送達+調解”大網,與轄區內的社區、連隊以及基層網格員建立聯動機制,依托社區干部、連隊兩委及網格員人頭熟、地情明、信息靈的優勢,法院能夠迅速精準定位當事人,確保法律文書及時精準“找對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基層力量在協助送達的同時,提前介入了解糾紛背景,就地協助開展疏導、勸解工作,將法律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有效防止了矛盾積累和升級。

雙語交流破壁壘,情法交融化干戈
為確保各族群眾平等享受優質司法服務,奇臺墾區人民法院充分發揮雙語干警的優勢。在辦案過程中,選派雙語干警,用當事人聽得懂、更親切的語言深入交流,讓法治的溫暖直抵民心。
一句句熟悉的鄉音鄉語,拉近了法院與當事人的心理距離,搭建起信任的橋梁。不少當事人感嘆:“法院的同志講法律、說道理,我們聽得明白,心里也踏實,糾紛也就好解決了?!?/p>

奇臺墾區人民法院用“走出去”辦案的方式,傾力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實質性化解,通過“法警+書記員”延伸服務鏈條,“社區+連隊+網格員”匯聚基層力量,成功構建起高效、便捷、有溫度的矛盾糾紛化解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