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退休庭長“變身”調解員 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這個調解室讓群眾“慕名而來”
    時間:2024-10-30 14:49來源:黔南長安網責任編輯:陳言

    “調解糾紛面對面,你諒我讓化積怨。帶著矛盾走進來,握手言和滿意歸。”走進貴州省長順縣靜心人民調解工作室,映入眼簾墻上的醒目大字及溫馨和諧的布置往往會讓當事人怨氣減半。一間十來平方米的房間里,工作制度、工作職責及工作流程上墻。一張大大的桌子上擺著“當事人”“調解員”“記錄員”三張座牌,在談笑風生中,一件件矛盾糾紛就是在這里歸于平息。

    工作室成立兩年來,無償為居民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700余件,矛盾糾紛調解率100%,化解率99%,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7590萬余元,調解臺賬寫滿了6大本記錄簿。2023年,工作室評為“貴州省人民調解組織先進集體”,2024年,董靜、曾興榮兩位負責人被評為“全縣優秀人民調解員”。


    合力解民憂,他們說“只要靜下心來,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

    提起靜心調解室,在長順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遇到煩心事,就去靜心調解室”“他們調解糾紛調得好”“讓人心服口服”“公平、公道”……市民群眾都這樣稱贊。

    兩年前,為了化解經濟矛盾糾紛、物業業主糾紛等方面的突出矛盾,長順縣決定成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調處中心,旨在讓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將大量的民事糾紛解決在訴前,減少當事人訴累,最大限度地降低訴訟成本,促進社會和諧。

    彼時,董靜、曾興榮剛從工作了30多年的長順縣人民法院退休不久。他們懷著對司法事業的“初心”,主動請纓擔任專職人民調解員,重返崗位,開始“調解員”生涯。為此,董靜在自己的名字上取了一個“靜”字,在曾興榮的名字上取了一個“興”字的諧音,“靜心調解室”應運而生。

    “靜心既是工作室的名稱,也是工作最大的亮點和特色。”董靜說,只要靜下心來,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

    退休前,董靜曾擔任立案庭庭長,主要負責案件審查立案,善于民事調解工作。而曾興榮在擺所法庭任庭長十余年,業務經驗豐富。他們一個充滿激情,一個仔細謹慎;一個知風俗、善調解,一個通法律、有方法;他們一靜一動,配合默契,分則各顯鋒芒,合則所向披靡,成為調解界的“最佳拍檔”。

    他們第一次接到調處的案子,就吃了閉門羹。原告是一家物業公司,準備起訴一個在外務工的業主。原告一直催促著調解,如果調解不下,就直接起訴了;而被告以在外務工為由,一直不露面,打電話也不接。怎么辦?董靜覺得還是要靜下心來,做原告和被告的思想工作,讓他們都降一降“火”,靜下心來談一談。

    故2人兵分兩路,董靜找到原告,曾興榮則通過短信與被告多次溝通,采取“背靠背”的調解方式,分別對雙方做思想工作,向他們闡明調解的好處,最終雙方各退一步,同意調解。核對欠繳物業費金額、敲定調解時間……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簽訂調解協議,物業公司表示對業主的理解,業主承諾先繳納部分的費用,其余費用年底結清。

    兩位調解員相互配合,熟悉法律的曾興榮致力于從法律層面一針見血地為矛盾定性,為各方當事人詳細釋法,顧及每一方的利益,而善于傾聽的董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為各方當事人鈍化矛盾、解開心結,起到了“1+1>2”的效果,妥善處理了該矛盾糾紛,實現了當事人雙贏的社會效果。這一個案件也成為長順矛盾糾紛的典型案例,在該縣引發了物業的蝴蝶效應,全縣長年積累了58個小區物業與業主的矛盾全部得到了化解。據統計,調解室成立以來,已受理物業糾紛案件264余件,進入調解程序的264余件,成功化解264件。

    “糾紛分爭伸援手、排憂解難為人民”“依法公正調解、高效為民解憂”......一面面錦旗代表著當事人的感激與認可,也是兩位調解員為百姓化解糾紛矛盾的真實寫照。


    調解是門技術活,他們說“方法對頭就能取得好效果”

    “這是一起民間借貸糾紛,當事人雙方戀愛期間產生款項往來,兩人分手后,男方要求女方歸還借款,女方不同意。通過調解后,最后女方同意歸還借款。”

    “這是一起勞務糾紛案,因為當事人只能提供一張有頭無尾的欠條,又聯系不到另外一方當事人,該案件前后用了五天時間才調解完結。”

    “這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我們用線上調解的方式為當事人節約了訴訟費13萬余元。”

    ……

    提起最近調解過的案子,董靜對每一件都記得清清楚楚。問及有何巧解紛爭的妙招,她笑而不語,打開手機翻出一個個微信群。

    “‘一案一群’是我的工作方式,也是我的制勝法寶。微信群使用方便,能節省時間、精力和交通成本,當事人一般都能接受建議。”原來,董靜習慣和當事人建立微信群。她以案件事由命名,將調解員、雙方當事人、司法局工作人員拉入群,在當事人之間架起一座快捷解紛的渠道,在群里開展證據交換、談話、調解、釋法,一次次你說我談,一次次指尖點觸,和當事人的距離更近了,很多當事人在“零跑腿”情況下得到賠償款。對于一些專業性較強、調解難度較大的案件,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及時會商化解當事人矛盾。

    整理前一天的調解工作日志,這是曾興榮每天的必修課。“案件來了有登記,案結事了有記錄”,這是他對自己的工作要求。“記錄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有時我就想這事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怎樣才能讓雙方都滿意。”一談起調解工作,曾興榮總有說不完的話,也有他的“獨門絕技”。“作為人民調解員,就要把調解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就是要說群眾話講群眾理,拿群眾當自家人,群眾也不拿咱當外人,這調解就成功了一半兒了……”

    “調解是個技術活,方法對頭就能取得好效果。”董靜和曾興榮經過不斷的工作實踐和探索,創新推出調解工作“聽、勸、調、攻、督”的“五字訣”,讓廣大人民調解員用“靜心聽、耐心勸、依法調、聚焦攻、用心督”來全力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確保案結事了。

    “要把群眾當成自己人,把群眾的事當成是家事,想盡辦法化解矛盾糾紛。”是兩位調解員常掛嘴邊的一句話。調解工作紛繁復雜,磨破嘴、跑斷腿,調解到深夜、顧不上吃飯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他們卻從未抱怨,以一股不畏艱難的“闖勁”投入到人民調解的事業中,成為群眾信任的“金牌調解員”,靜心調解室也成為了長順縣一塊響當當的招牌,贏得群眾的贊譽。


    做好傳幫帶教他們說“未來的路還很長”

    “背靠背溝通好辦,面對面協調怎么辦?雙方不能面對面協調,怎么達成一致意見?”長順縣常態化組織調解員、法律明白人等業務培訓會,每次培訓必會邀請兩位“搭檔”進行宣講。他們通過問答式、點單式、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圍繞人民調解意義、調解程序、業務規范、文書制作等方面開展培訓,結合調解工作實際,不遺余力地向長順縣參訓調解員講解調解工作法。

    “如果當事人因為工作、身體、交通等原因不方便的,我們可以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先通過“背靠背”的溝通方式確認調解協議內容,再建群組織雙方進行線上調解。”“開展矛盾糾紛化解,我們有時只憑自己的一已之力是很難化解的,要學會協調各方資源,借力調解....”臺上,董靜介紹起自己的調解經驗時如數家珍,從調解方法和技巧、常見矛盾糾紛的化解方式、調解工作中的注意點,她都傾囊相授。

    曾興榮則把他的“調解寶典”最高法司法解釋與適用、調解案例匯編等書籍分享給年輕的調解員們。“調解人民群眾之間的糾紛,關鍵在調,目的在解。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調解員干調解工作也一樣,自己沒點兒能力、不懂法律,如何能讓群眾信服、更好地服務群眾。”盡管退休之前有著從事多年法律服務工作的豐富經驗,但曾興榮深知要做好調解工作,就必須不斷提升調解能力,他在總結調解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自身法律和相關專業知識,給自己“充電賦能”,也積極嘗試運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式來化解矛盾。

    他們表示:“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不僅要自己加強學習,努力掌握新科技,趕上新時代的腳步,提升業務能力,也要把工作中好的經驗傳授給年輕的調解員。”兩年來,他們為調解員、法律明白人等開展業務培訓會16場次,參與人數2000余人次。

    “在他們身上,我們不僅能學到調解方法、技藝,更能感受到他們對法律的信仰,對人民司法事業的熱愛與堅守,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參加培訓的學員如是說。

    如今的“靜心調解室”,不僅是群眾“說理兒”的地方,更是長順縣司法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靜心調解室’實現了矛盾糾紛就地化解,不上交、不激化,把‘死結’變成‘活扣’,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長順縣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下一步,還要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上下功夫,把具有一定法治素養和法律知識,能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群眾吸納到各個調解室參與矛盾調處,讓群眾隨時隨地都能找到說理兒的地方,讓化解矛盾這株“東方之花”在長順這片土地上盛情綻放。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