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貴州遵義赤水河谷綠道生態長廊,河水清澈,魚翔淺底,綠樹成蔭。
48歲的赤水市市中街道前進組巡河員向英俊,每天都要到赤水河邊巡邏護魚,雷打不動。
“以前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只顧眼前的利益。”近日,向英俊指著赤水河告訴記者,“法院嚴格保護赤水河,還經常上門普法,水更清、岸更綠、魚更多、景更美,日子也更美了!”
昔日的“捕魚達人”,如今已成為堅定的護魚人,這是遵義法院以司法之力守護生態之美的生動寫照。
全國首例刑事附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全國首家茶產業環境保護法庭,全國首個珍稀特有魚類司法保護與科學研究中心,全省首份涉醬香白酒生產環境保護司法禁止令……這是遵義法院近年來交出的成績單。
眾多的“首”,意味著什么?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日前踏訪遵義這座美麗的英雄城市,探尋繪就“黔”程似錦背后的“司法密碼”。
“嚴”字當頭,對破壞生態行為零容忍
“他們就是在這電魚的,這里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采訪第一站,記者跟隨赤水市人民法院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法庭庭長鐘宇,來到一起非法捕撈野生魚案件的事發現場。
赤水河,長江上游南岸的一級支流,因流域生物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歷史文化厚重,被譽為“生態河”“美景河”“英雄河”“美酒河”。
2023年12月26日,桂某等三人在這里通過電魚,捕獲巖原鯉、中華倒刺鲃等野生魚24尾,其中巖原鯉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魚類。三人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后檢察機關提起公訴。
“桂某等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種質資源、種群繁衍造成嚴重損害,局部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嚴重威脅,必須依法嚴懲。”鐘宇依法審理后認為。
今年7月,法院判處桂某等三人有期徒刑一年一個月至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不等。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以零容忍態度依法懲治破壞生態的犯罪行為,才能確保貴州的潑天青綠永不褪色。”全國人大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表示。
以法治之盾傾力筑牢黔北生態屏障,遵義法院對逾越法律底線、觸碰生態紅線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予以嚴懲。
近三年,遵義法院共辦理環境刑事及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385件,判處刑罰548人,并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罰金逾1700余萬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遵義法院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互通、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雙向奔赴的環境司法新路徑。
2022年3月,湄潭縣人民法院設立全國首家茶產業環境保護法庭,牽頭制定司法護茶意見,發出“遵義紅”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及種植環境保護禁止令。
2023年5月,針對某酒業公司漏排生產廢水,習水縣人民法院及時發出全省首份涉醬香白酒生產環境保護司法禁止令,保護中國醬香白酒優質水源和原料產地。
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遵義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醬香白酒萬億產業帶蓬勃發展,遵義綠茶產業達200萬畝規模,生態價值正在源源不斷向經濟價值轉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遵義法院大力踐行‘兩山’理念,扎實做好綠色發展的后半篇文章,努力打造司法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遵義樣板’。”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盧飏表示。
“源”字優先,做實預防性恢復性司法
近日,記者跟隨仁懷市人民法院茅臺特殊環境保護法庭庭長趙玉,踏訪桐梓縣楚米鎮曾被破壞的一片山坡。
趙玉驚喜地發現,時隔大半年,補植的一株株南天竹竄高了一截,枝葉也濃密了不少。
原來,貴州某煤業公司曾在這里開采煤礦,停產后堆積大量煤矸石。2020年3月,受強降雨影響,部分煤矸石發生垮塌,沖下山坡并流進稻田和河內,破壞了地質和生態。
后桐梓縣檢察院聯合縣自然資源局與煤業公司磋商達成生態修復協議,并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
“對協議效力審查并不難,更擔心的是協議能不能落實、修復款項能不能到位、治理效果能不能保證。”趙玉告訴記者。
“趙庭長和我們先后三次來到現場勘察,多次召開座談會,最終確定‘廢棄建筑物拆除﹢渣土回填平場覆土﹢補植復綠’治理方案。煤業公司按約應分期支付生態修復費307萬余元。”同在回訪現場的桐梓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梁冰說。
有了詳細可行的方案,隨后法院依法確認協議有效。然而,煤業公司在支付首筆生態修復費100萬元后,以種種理由拖延支付后續費用。
“這在環境損害修復賠償中并非個例,當事人因賠償能力弱,或逃避修復責任等,常常使‘恢復性司法’陷入執行難。”趙玉坦言。
這又該如何破局?
遵義的答案是在環境刑事、民事、行政審判“三合一”基礎上,積極探索審執一體的“四合一”模式。
為此,趙玉帶上執行督促令,驅車300余公里,來到煤業公司所在地貴陽,當面督促公司按約履行付款義務。
“煤業公司很快支付了后續修復費,法庭的執行督促,高效解決了生態修復中的難點、痛點問題。”梁冰說。
這是遵義法院貫徹預防和恢復性司法理念的生動寫照。
審執一體“四合一”、交叉執行、替代修復、司法建議……遵義法院因地制宜、因案施策、源頭治理,不斷尋求保護生態“最優解”。
三年來,遵義法院審結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212件,針對案件審理中發現的環境執法不規范、環境監管疏漏、環保教育不到位等問題,先后發出8件司法建議,判決賠償超800萬元用于生態修復,1700余畝復綠林木迎風招展,近300萬尾魚苗歡騰躍入江河。
“合”字為重,聯動構建治理大格局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工程,往往涉及多個地區、部門和領域,需各方協同合作。
這方面遵義做得如何?
“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由‘單打獨斗’到‘多方發力’,形成共商、共建、共治保護大格局,遵義法院一直在路上……”遵義中院副院長徐卉向記者介紹了全國首例刑事附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審理情況。
2021年10月,貴州某環保公司將委托單位交付處置的廢礦物油轉委托給周某、鄔某處理,二人偷排入溝渠,流入飲用水源保護區,造成沿線水體、土壤污染。后遵義市播州區檢察院向播州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遵義市生態環境局第一時間聯合檢察機關,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當事人溝通,磋商未果后,向遵義中院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
“涉環境資源犯罪案件,或由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或在刑事案件審結后另案處理民事責任。為及時發揮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獨有的制度功能作用,實現審理、修復最佳效果,遵義法院率先探索兩案合并審理的新模式。”徐卉說。
隨后案件被指令由播州區法院一并審理。
“本案是行政機關首次以原告身份參與刑事案件審理,法院在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同時,統籌做好了損害賠償和生態修復,解決了分案效率滯后、資金到位不及時、罰金與損害賠償金疊加失衡等難題。”遵義市生態環境局綜合業務和法規科科長李代勛告訴記者。
“危廢委托單位雖不承擔刑事責任,但因把關不嚴而要承擔民事責任,被告和被告人不完全一致,是這個案子的另一特殊之處。”播州區檢察院專委、第四檢察部主任錢晶晶接受采訪時說,“法院召集各方召開庭前會議,厘清爭議焦點,明確審理流程,處理好刑民責任主體問題,實現刑事定罪與損害賠償同步審理、評價、定責,審判、檢察、行政機關各司其職、通力協作的良好效果。”
2022年12月,法院以污染環境罪判處鄔某、周某、肖某有期徒刑四年至三年六個月不等,判處罰金共計58萬元;判令各方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共計322萬余元。
這起案件,是遵義法院堅持以審判為中心,推進司法審判、檢察監督、行政執法銜接配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遵義中院先后與遵義市政府會簽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備忘錄,攜手云貴川三省四地中院簽署赤水河環資審判跨省協作意見,聯手檢察機關探索公益訴訟司法確認,牽手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共建院校合作機制,通過府院聯動、司法協作、法檢協同、院校合作,構建起多方合力保護多彩貴州、“醉”美遵義的大格局。
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訪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茆榮華
記者:貴州法院如何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現代化來支撐和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茆榮華:貴州法院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和推動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推進審判理念現代化,將綠色發展、系統保護、最嚴法治、協同治理等理念貫穿全過程,全面落實預防優先、修復為主、全面賠償等原則。推進審判機制現代化,構建長江上游、珠江上游跨省司法協作機制,推動司法、執法協調聯動,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推進審判體系現代化,優化環境司法專門機構設置,設立全國首家茶產業環境保護法庭等專業法庭。推進審判管理現代化,建立從審判業務骨干、專家到領軍人才的梯次培養體系,鍛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專業審判隊伍。
記者:近年來,貴州法院主要圍繞哪些方面開展環境司法工作,有什么亮點和特色?
茆榮華:近年來,貴州法院結合貴州的生態、資源、文化、產業優勢,構建具有貴州特色的環境司法保護體系。重點加強傳統村落、紅色文化遺址、世界自然遺產、古生物化石群、生物多樣性、綠色茶產業等的司法保護;審理了全國首例傳統村落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梵凈山金頂刻字案、盜割“古楠木王”案等有重大影響的案件;設立全國首個古生物化石群暨“金釘子”司法保護基地,發出全國首份茶產業環境保護禁止令,發出全國首份古樹救治令等。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行了部署,下一步,貴州法院將采取哪些舉措貫徹落實?
茆榮華:貴州法院將進一步發揮法治保障功能,推動生態文明領域改革工作。聚焦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雙碳”目標等重大戰略部署,提升法治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強環境司法專門化建設,推動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優質化運行,以環境資源典型案例培育為抓手,加強對裁判規則的探索、總結、提煉。一體推進案件辦理和環境治理,通過發送司法建議等方式切實推動環境問題解決,進一步暢通環境司法與執法銜接,在法治軌道上推動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