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農家院落,一壺清茶、幾把竹椅,化解人間煩心事。
“這回事情了結了,多虧了你們。沒想到法官能來家中為我們處理這場糾紛,真的非常感謝!”近日,海南省瓊中法院法官劉穎婷一行來到位于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上安鄉中興村委會的當事人家中,為雙方調解糾紛、化解矛盾,讓法律與情理在田間地頭碰撞出和諧之音。
近年來,瓊中法院堅持黨建引領,緊緊圍繞“抓黨建、帶隊建、促審判”的工作思路,以“黨建+”疊加賦能,實現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兩者相互促進、同頻共振。
瓊中法院進校園開展法治宣傳。 記者王巍 攝
先鋒隊黨員干警攜卷下鄉
就地高效實質解紛
在瓊中法院,有這樣一支先鋒隊,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攜卷下鄉、巡回辦案、就地審理、調解糾紛,充分發揮黨員干警的先鋒模范作用,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
“法官,他拔我種的檳榔苗!”“法官,她的檳榔苗都快種到我家祖墳上了!”王某玉和王某能同為瓊中上安鄉某村的村民,因王某玉種植的檳榔苗靠近王某能家的祖墳,王某能一氣之下將檳榔苗盡數拔除,引發了一起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考慮到類似的侵權糾紛在瓊中農村多發,為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基層治理目標,承辦法官劉穎婷決定將法庭“搬”到村口,讓村干部、村民都旁聽庭審。
庭審中,劉穎婷釋法明理,促進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當場履行完畢,案件當事人、旁聽群眾都直觀感受到了司法的公平正義。
庭審結束后,法官召集旁聽村民開展農村常見法律問題知識講座,進一步引導村民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
從“坐堂辦案”到“巡回審判”,瓊中法院訴訟服務支部以基層人民法庭為基點,將“黨建引領”與“基層治理”相融合,持續深化鄉村巡回審判工作,通過將庭審現場“搬”到百姓家門口,讓人民群眾“沉浸式”體驗司法溫度。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瓊中法院開展巡回審判3次,就地調解成功22件,實現高效實質就地解紛。
建立黨員執行隊伍
重拳出擊保民生
“法官,我的勞務款被他拖欠了6年,到今天還沒有還完!”“法官,我有陸續向對方還款,但現在沒錢還……”申請執行人黃某和被執行人何某都向法官反映。瓊中法院在執行中查明,何某僅有零星存款,無財產可供執行,找不到被執行人,一起執行標的為32200元的勞務合同糾紛案陷入僵局。
面對此情況,執行法官陳循瑜立即聯合“執行110”司法警察組建“黨員攻堅小隊”,以黨建引領執行,建立一支“執行法官+書記員+司法警察”的黨員執行隊伍查找被執行人,充分運用申請執行人提供的執行線索,最終在被執行人親屬住處找到被執行人。
面對被執行人初期態度頑固、消極對抗的情況,法官和執行110司法警察從“情理法”三個維度,充分闡明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及對家庭、社會信用的負面影響。在多次溝通后,被執行人表示有還款意愿但暫無履行能力。法官在充分研判被執行人還款能力后,果斷采取拘留措施,同時再次與被執行人溝通,闡明“法律紅線不可越、民生權益不可侵”的立場,最終被執行人當場履行義務,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該案的成功執結是瓊中法院深化‘黨建+執行’融合機制的生動實踐,發揮出‘1+1>2’的疊加效應,有效提升了審判執行工作質效和司法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瓊中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選派黨員法官擔任法治副校長
助力法治建設
“咚!”隨著一聲清脆的法槌聲敲響,一宗盜竊案在校園開庭審理。為進一步增強青少年法治意識,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近日,瓊中法院法官走進新進中學,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巡回法庭活動,公開審理一起盜竊檳榔青果案件,將庭審現場變成生動的法治課堂。
“同學們,咱們一定要學法守法、敬畏法律,強化自我保護意識,人生沒有‘撤銷鍵’,每一次違法犯罪都會留下終生印記!”庭審當日,現場300余名未成年學生“沉浸式”學習了解盜竊罪的具體表現、適用法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相關法律知識。庭審現場讓法治教育更鮮活、更入心,為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法治紐扣”。
近年來,瓊中法院緊緊圍繞“抓黨建、帶隊建、促審判”工作思路,推動黨建工作同審判執行與法治宣傳工作深度融合。在推動護苗工作方面,重新調整并選派優秀黨員領導干部或法官擔任法治副校長,利用2025年春季開學季,10名法治副校長先后深入縣實驗小學、縣第二小學等7所學校開展法治第一課宣講活動。同時,將庭審活動搬入學校,通過現場開庭與公開宣判,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司法審判的權威。(王巍 李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