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深圳基層善治新實驗,讓“你我”變成“我們”
    時間:2024-10-11 22:20來源:廣東政法、南方+客戶端責任編輯:陳言

    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人創造出了3.46萬億GDP(2023年數據)。

    對于忙碌的深圳人來說,他可能每天都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談著生意,但對住在一墻之隔的鄰居姓甚名誰卻一無所知。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如深圳這樣的超級大都市,其城市社區常常彌漫著一種基層治理上的焦慮感:對門住著卻不相識,鄰里之間缺少情感溝通;業主集體變i人,缺少參與小區事務的熱情,即使有心為i做e,也苦于沒有渠道……一言以蔽之,城市“陌生人社會”問題讓基層治理難以形成合力。

    一年前,深圳龍華區探索以“親鄰社區建設”為名開展社區營造,通過搭平臺、建機制、優服務,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打造出一批黨群連心、鄰里和諧、守望相助的堡壘、陣地和家園,營造“遠親不如近鄰”的濃厚氛圍,讓家園意識深深植入到每一個居民的心中。

    探索善治

    家門口建起黨群服務微陣地

    十月的深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在龍華區茜坑社區的一個城中村里,一處若夢幻花園模樣的地方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這片迷你版的城市“綠洲”被稱為“半畝田園”親鄰之家。

    所謂親鄰之家,就是群眾“家門口”的鄰里服務點。以“黨群連心、鄰里和諧、守望相助”為理念,龍華區充分挖掘物業用房、居委會用房等資源,合理規劃選址,靈活建設“親鄰之家”,打造“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基層服務微陣地。

    茜坑社區的“半畝田園”親鄰之家,是整個龍華區親鄰之家建設成果的一個典型代表。

    圖片

    茜坑社區半畝田園親鄰之家

    一年前,這里還是一塊雜草叢生、荒廢許久的空地。去年3月開始,茜坑社區黨委積極動員股份公司貢獻用地,面向居民廣發“田園英雄帖”,吸引了26組鄰里親子家庭報名,與社區營造師共同優化種植區域和景觀設計。

    “建成以后,我們通過鄰里居民愛心認養、承包種植、自主管理、慈善義賣等,使得‘半畝田園’成為前期多方投入營造,后期不用花一分錢循環自主運營的共建花園。”茜坑社區黨委書記羅月娥說。

    目前,“半畝田園”親鄰之家規模已達450㎡,包含種植體驗區、自然科普區、親鄰打卡點、活動區、工具區等多功能。附近的居民經常在這里開展公益、教育、科普、游園等各類親鄰活動。

    不僅如此,以親鄰之家建設為牽引,茜坑社區還積極挖掘社區民星、社區能人,組建了“愛心達人”隊伍與轄區224名高齡、獨居、環衛工人等困難群眾結對,將“半畝田園”的新鮮瓜果蔬菜,送給他們“品嘗”,讓社區互助力量共同加入到社區營造中來,實現社區家園共建共治共享。

    “半畝田園”的建設和運營,推動了整個茜坑老村綠美親鄰的改造,讓老村煥了新貌、舊村添了活力。在2023年全市共建花園建設中,“半畝田園”以唯一滿分的成績獲全市第一,并獲得“活力無限”花園獎、“耕耘收獲”園丁獎、“創意無限”設計師獎等多個獎項。

    服務前移

    點滿基層治理的“人民”屬性

    深圳是一個實際人口超過2000萬的超大型移民城市。當天南海北的人來到深圳,如何在奔忙的工作生活中觸摸城市之心、感受城市之善?

    究其核心,繞不過12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市民能否在深圳吃得放心、行得順暢、住得愜意、病得無懼、老得無憂,是深圳城市治理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的重要評判標準。

    城市的善治,歸根到底是讓生活更美好,而落腳點就在城市的管理和服務上。完善服務,是解鎖超大城市善治的關鍵密碼。目前,龍華區完善“1+N+V”黨群服務陣地體系,建成近300個黨群陣地,打造24小時服務陣地35個,多點投放“暖心柜”,為環衛工人等免費提供愛心餐飲等便利服務,將暖心便民服務前移,100個“親鄰之家”實現黨群服務出門即辦、下樓即享。從這個意義上說,龍華區持續探索推進的“親鄰之家”建設,本質上就是在探索超大城市的善治方案。

    在“親鄰之家”,不論空間大小,一般都會標配“奮斗學習區”“便民服務區”“資源共享區”“互助互幫區”“睦鄰議事區”“安心休閑區”等區域。

    以“便民服務區”為例,這里參照24小時黨群服務V站,配備桌椅(沙發)、微波爐、飲水機、免費WiFi、共享醫藥箱、便民工具箱、縫紉機、針線包、共享雨傘、小推車等設備物品。

    而在“奮斗學習區”,這里設置圖書閱覽區,配備黨史黨建讀物、文學名著、兒童繪本等圖書、報刊,引導居民“讀好書、好讀書”,營造轄區書香氛圍。

    例如,圍繞奮斗學習主題,部分親鄰之家還設有圖書閱覽室(自習室),藏書涵蓋政治、經濟、法律、文學等類別,為學生族、上班族學習充電提供好去處。

    “我就住在附近,平時有很多像我一樣有考證考研需求的青年群體,都會在下班后或者周末來到這里進行學習充電。這里是我們的另一個家。”民樂社區居民張先生說。

    小小的親鄰之家不僅為附近居民提供暖心服務,在一些關鍵時刻還發揮著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

    例如,民樂社區內城中村聚集,加上公配物業基礎薄弱,社區充分整合利用原有卡口便民服務點改造提升為親鄰之家,為周邊居民群眾提供學習、娛樂、活動的親民陣地,并在陣地內設置紅色樓棟長服務聯絡站,供社區樓棟長學習培訓、議事交流、收集意見、座談調解等。基于樓棟長聯絡情況,社區黨委班子及時整合資源提供支持,對轄區750個樓棟開展精準服務,逐步形成“微事不出樓棟”多元共治格局。

    就在上個月,家住民樂社區的張阿姨急沖沖地跑到了大門口的親鄰之家求助,驚慌失措地說著她家孩子走失了。親鄰之家的值守工作人員立即發起全域聯動,社區樓棟長、網格長、熱心市民等快速響應。在十幾分鐘后,這名不到10月的孩童被就被在附近樓棟巡邏的樓棟長找到了。

    圖片

    民樂親鄰之家

    “張阿姨用顫抖的聲音向我們表示感謝,說還好有你們。那一刻,我們的內心滿是幸福感。”民樂社區黨委書記陳明說。

    聚合民意

    讓“親鄰”聯合體釋放治理效能

    基層治理的主體和關鍵是人,如何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實現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是親鄰社區建設所要破解的難題之一。

    走進龍塘社區中海錦城親鄰之家,一位高大魁梧的大漢正在縫紉機前做著針線活兒。如此反差萌的場景背后,傳遞出的是以愛心接力,不斷擴大親鄰互助朋友圈的動人故事。

    圖片

    龍塘中海錦城“親鄰之家”

    這名大漢是龍塘社區第一片區格兼職樓棟長、中海錦城黨支部書記王亞東,是一個古道熱腸、心思細膩、風趣幽默的山東大老爺們兒。

    “現在很多年輕人衣服破了找不到修補點,商業機構也鮮有專門開縫紉門店的。我們就想著發揮自身所長,可以給群眾做點兒服務。”王亞東說。

    王亞東以“愛心縫紉機”為紐帶,自學縫紉技術在親鄰之家定點服務社區群眾,同時在服務中影響和帶動更多的黨員群眾參與進來,積極尋找社區“縫紉達人”,組建“縫紉小隊”,牽頭鏈接資源開展五期愛心縫紉機培訓班,讓越來越多的居民掌握縫紉技術,使更多的人從一名“被服務者”向“服務者”轉變,不斷擴大親鄰縫紉朋友圈,讓共享互助的愛心在社區傳遞。目前,縫紉服務隊從起初的10名隊員,擴充到如今的50名。建立起每周六、日上午雷打不動在親鄰之家提供志愿縫紉服務的機制,志愿者常態化在崗在位開展服務。

    城市的善治故事要創新方式方法去講,最重要的是讓每個市民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據了解,龍華區推動住宅小區、城中村黨組織100%覆蓋,建立社區黨委、社會組織、居民自治組織等共同參與管理服務的“親鄰”聯合體,健全“區—街道—社區—片區(街區)—網格—樓棟”六級聯動的定格化服務體系,做強社區“大黨委”。組建“1+1+N”先鋒服務隊伍4582支,引導黨員干部深入小區、城中村等開展“親鄰服務”。探索“定格+親鄰”模式,實施“萬名黨員進萬格”行動,深化“社區丈量”行走計劃。

    打造“睦鄰”平臺,讓基層自治更有為。龍華區搭建“鄰里議事廳”,打造181個協商議事空間,召開“流水茶席”等鄰里茶話會1271場,解決群眾訴求和意見3027條;大力推廣“一社三會”“書記茶話會”等善治模式,引導居民有序參與社區治理,累計召開各級“書記茶話會”4252場次,收集解決群眾訴求9946條;制定“鄰里公約”,打造松元廈家風家訓館、明德家風小院等主題陣地,促進鄰里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監督、相互幫助,打造鄰里友愛溫馨和諧社區。

    事實證明,治理是更為先進、更高層次的管理。它強調在規則體系的基礎上喚醒民眾參與意識,調動民眾主觀能動性,促進社會協同和整體互動,最終導向全社會的合作共贏。

    在北站商務區,霓虹閃爍的摩登建筑群落歡迎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高鐵和乘客;大街小巷里,食肆的人間煙火與行人的歡聲笑語共同交織著龍華這座城區的開放與包容。

    龍華的親鄰社區建設、深圳的城市善治,正在為超大型城市治理帶來新思考與新經驗。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