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鄰里糾紛、婚姻生隙,是否只有一紙判決能定分止爭?
今年以來,湖北省黃石市黃石港區人民法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常駐區綜治中心并深度聯動協作,依托綜治中心“小窗口”,一端彰顯司法權威,一端傳遞民生溫度,成為司法為民的生動實踐。“有矛盾糾紛找綜治中心”正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前端發力,構筑基層解紛防線
一場因酒后紛爭引發的故意傷害案,讓本是舊識的老何與老江幾近對簿公堂。此前多次調解未果,檢察機關即將提起公訴之際,黃石港區人民法院承辦法官胡又林敏銳察覺到,這起輕微刑事案件的癥結在于當事人“心結”未解。為徹底化解矛盾,區綜治中心迅速啟動法檢“共治”機制。在綜治中心的統籌協調下,法檢緊密聯動,在綜治中心開展聯合調解。
“我寧可去坐牢,也不愿意賠償!”“那你就去坐牢吧,我絕不諒解你!”在綜治中心調解室,雙方的火藥味依然濃烈。
“雖然你本意是好的,但確實給對方造成了傷害。”承辦法官耐心傾聽,精準找到老何“好心勸阻卻要擔責”的法律困惑,針對性釋法明理。
在法官與檢察官入情入理的勸說下,老何逐漸冷靜下來反思自身行為的法律后果,老江的對抗情緒也逐漸平復,一場看似劍拔弩張的矛盾在綜治中心悄然化解。何某某當場履行賠償,江某某出具諒解書,檢察機關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
在綜治中心的統籌牽引下,法檢協同聯動,推動工作重心從“治罪”向“治理”延伸,以柔性與溫度力求將矛盾化于未發、止于未訴,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握指成拳,釋放多元治理效能
要化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需要匯聚合力,精準發力。一樁遠隔重洋的離婚案,凸顯了“法院+綜治中心”聯動效能。
針對離婚當事人錢某、袁某均身處國外,跨國訴訟程序繁瑣、成本高昂的難題,黃石港區綜治中心協調組織區法院立案庭、區家調委緊密聯動,成功開展“云端”調解。
法官助理李娜和資深調解員丁雙琴組建專業團隊,優勢互補、協同攻堅。李娜負責法律框架指引與程序把控,丁雙琴側重情感疏導與家庭關系調和。團隊通過平臺實時共享信息、共同研判,克服時差障礙,形成“1+1>2”的解紛合力。
通過視頻會議、電子簽名、文書即時生成與送達等功能,遠隔重洋的當事人在平和理性的氛圍中就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等核心問題達成一致。經法院依法審查出具的民事調解書具有與判決書同等的法律效力,為調解協議的履行提供了堅實的司法后盾。從啟動調解到民事調解書送達完畢,全程僅用時三天。
春風化雨,涵養和諧社會風尚
黃石港區人民法院將司法服務的陣地延伸至社會矛盾的前沿,1名四級高級法官常駐、1名員額法官和1名書記員流動入駐區綜治中心,為復雜矛盾的化解提供精準的法律指引。通過“日研判、周會商、月分析”,法官與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共同剖析重大復雜矛盾,精確“會診”,讓可能激化的糾紛得以及時干預、妥善化解。
立足于原有的12個調解組織,法院與綜治中心雙方共同探索引入營利性調解組織,精準聚焦物業、金融、合同等重點領域開展先行調解,進一步提升了解紛效能,為多元解紛體系注入新的活力。
舉措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今年以來,黃石港區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團隊已在綜治中心接待群眾300余人次,聯動參與化解各類糾紛118件,79件在訴前得到了司法確認,先行調解成功出具調解書13件。
一樁樁案件在訴前終結,一個個矛盾在源頭化解。“法院+綜治中心”的深度融合,有效分流案件,節約了有限的司法資源,更在潛移默化間涵養著以和為貴的社會風尚。
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從跨國阻隔到“云端”相見,當法院服務觸手可及、可親可感,當綜治中心匯集各方智慧、精準觸達民生,崇德向善、理性平和的解紛新途徑正蔚然成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