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可以讓我在家自學嗎?“免費游戲皮膚”為什么不能要?“免費送裙子”背后的陷阱……打開《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課堂》,一個個生動醒目的法治故事躍然紙上,引人入勝。
8月28日,法治副校長叢書發布暨青少年法治教育研討會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大法庭舉行。活動上,法治副校長叢書重磅發布,《青少年法治教育法律法規》(以下簡稱《法律法規》)和《青少年法治教育案例課堂》(以下簡稱《案例課堂》)在歷時十個月的反復打磨后正式亮相,為廣大青少年學生奉上一份別開生面的開學禮物。
《法律法規》聚焦六大保護領域的法律法規,精選上海市部分中小學校規、公約內容等,以期為校園法治建設提供優秀教學輔導用書樣本。而《案例課堂》則著眼“孩子們愛讀、老師們愛用、法治副校長能宣”,精心收錄了32篇典型案例,涵蓋法治文化、校園安全、家庭權益、文明上網、公共安全、特別保護六大領域,從未成年人的心智特點出發,設計了“案例故事”“法官說法”“法治小黑板”“錦囊妙方”“法條鏈接”五個板塊,力求在提升感染力的同時更好發揮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法槌敲響時,少年法官心底總有一份‘來不及’的遺憾,怎樣才能讓傷害更少?保護能不能從‘事后’走向‘事前’?”活動上,徐莉法官分享了《案例課堂》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這本書飽含著我們更深的心意: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與人為善’的底色、‘堅守正道’的骨氣、‘心懷敬畏’的分寸,這是法律規則背后的道德溫度,更是托舉孩子們勇敢前行的堅實根基。”
上海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張磊在致辭中表示,長期以來,上海把青少年法治教育作為政法工作、宣傳工作和青少年工作的重要著力點,開創了制度的先河,深化了實踐的探索,形成了鮮活的案例,這套叢書就是多年來實踐經驗的結晶。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幫助青少年系好法治“第一粒扣子”,要寓法于教,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法治思想鑄魂育人;寓防于教,堅持不懈地深化未成年人矯治教育和犯罪防治工作;寓案于教,堅持不懈地創新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助力青少年在法治陽光下茁壯成長。
近年來,上海法院高度重視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積極履行普法職責,打造了“小法官網上行”“校園法治辯論賽”等一系列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法治教育品牌。去年以來,上海三級法院393名法治副校長開展法治宣講600余場,受眾學生25萬余名,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9月開學起,上海高院將聯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共同開展為期一年的巡展活動,通過實體展板和電子海報等形式,將生動鮮活的法治故事送進全市中小學校、社區青少年活動場所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等,并同步向媒體投放,實現普法零距離。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賈宇表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要扛起法治教育責任,持續提升法治副校長履職水平,促推青少年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持續提升;要堅持科學施教,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推動法治實踐與法治宣傳教育深度融合;要注重共享共育,推動司法、教育、民政、婦聯、共青團等多方未成年人保護力量共融,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格局。
發布活動后,來自上海市公檢法司系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婦女聯合會、上海市青少年事務中心等單位的實務專家,未成年人法學、教育、心理、出版等領域專家學者、一線工作者60余人,圍繞“青少年法治教育與法治文化認同”“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踐”“青少年法治教育高質量發展保障機制”三個議題,分別作主題報告與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