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做“代班媽媽”的少年審判法官呂行菲
    時間:2025-07-14 11:37來源:北京政法網責任編輯: 陳言

    如今,我順利度過了人生中這個重要的階段,為高中生活畫上了圓滿的句點,即將開啟新的旅程。回望那段最難走的路,幸好有她在我人生快要傾斜時,伸出手牢牢扶住了我。希望我和呂媽媽的故事,能一直繼續下去。她給我的那束光,是我前行路上最珍貴的行囊,我會帶著它,走得更遠!

    ——小童

    做“代班媽媽”的少年審判法官呂行菲

    高考分數公布后,小童有些沮喪,分數未達到他的心理預期,志愿大概率不能填報心儀的醫學專業了。因此告訴呂行菲分數的時候,小童很失落:“沒發揮好,讓您失望了。”可呂行菲的第一反應卻是,“孩子,你已經很棒了!”

    她一面給予安慰,一面馬上著手幫助小童填報志愿。多方打聽,參考各方經驗和意見后,和小童一起在系統填報。第一志愿選了北京一所大學的人工智能專業,“考慮畢業以后,就業可能會相對容易。”她說。

    2023年,小童的母親因犯罪入獄,父親失聯多年,16歲的小童只能和年邁的姥爺、姥姥一起生活。自此,呂行菲就成為了小童的“代班媽媽”,這一代就是兩年。小童說:“兩年來,無數個日夜,呂媽媽對我的關心和鼓勵,都是我堅持下去的勇氣,也讓我沒有放棄那個差點兒熄滅的夢想。”

    呂行菲,現任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曾獲評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工作成績突出個人、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2024年北京榜樣·最美法官等榮譽。以她為原型創排了普法話劇《回歸》,同名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短片獲評第一屆法治中國“三微”作品精品微電影、第十一屆“金法槌獎”微電影類最高獎項。

    從法治劇迷到基層法官

    1989年出生的呂行菲,小學二年級時看到同學故意踹倒校門口的垃圾箱,她會默默扶起來,并寫下《愛護公物倡議書》發表在《星星火炬報》上。“那時候不懂什么是法律,就是覺得看不慣不好的事,想做點什么讓世界更美好。”她說不清是為什么,但這份樸素的正義感,像一顆種子埋在她心底。

    高中時,呂行菲在延慶一中就讀。分科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我覺得我可能比較擅長邏輯推理,喜歡探究事物背后的因果關系。”那時候,呂行菲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就是《今日說法》等法治節目。

    高考填報志愿時,她毅然報考了法學專業。“當時覺得法官這個職業特別神圣,能為弱者發聲,讓正義得以伸張。”

    本科期間,教刑法的高老師讓呂行菲對法律有了更深理解。老師常說:“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她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底。參加司法考試培訓時,一位老師的另一句話更是深深觸動了她——“希望未來從事法律行業的你們,都能成為一束光,匯聚更多光亮,傳遞溫暖。”

    老師的教誨讓呂行菲明白,從事法律工作不僅要維護規則,更要用溫暖和智慧驅散黑暗。2013年研究生畢業后,她回到家鄉延慶,成為一名基層法院干警。從八達嶺人民法庭到執行局,再到刑事審判庭,12年的司法實踐,她始終牢記老師“成為一束光”的囑托。

    初入法院,呂行菲經歷了“膽怯生澀到自信從容”的蛻變。從不知如何歸納庭審提綱,到協助法官處理疑難案件;從面對調研任務無處下筆,到主動撰寫普法宣傳稿件,她將“踏實盡心、守護正義”的信條刻進每個工作細節。

    裁判文書焐熱人心

    2015年,人民法院全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面對案件量激增,年輕的呂行菲曾焦慮于“結案速度比不上立案速度”。但師傅的叮囑點醒了她:“案件辦理不能只追求快,裁判文書是要焐熱人心的。”

    那年深冬,一位八旬老人攥著調解書顫顫巍巍走進法庭。三個月前,他正是通過立案登記制跨過訴訟門檻。“沒想到法院真會管我的事兒!”老人眼底的淚光讓她徹悟:程序變革的背后,是“依法保障當事人訴權”的莊嚴承諾。她開始放緩腳步,在快速結案與實質解決糾紛間尋找平衡,通過每份文書將“司法有溫度”詮釋得淋漓盡致。

    2016年,呂行菲調至執行局,恰逢執行案款歸集管理改革。面對“一案一賬戶”的全面推行,及案款收發審批流程從線下到線上的變革,她把自己“釘”在電腦前鉆研系統操作,與其他案款專管員逐項推敲流程,草擬的《延慶法院執行案款管理規范》及配套操作流程圖,成為全局案款收發操作指南。

    真正的考驗在秋季來臨——最高人民法院開展執行案款集中清理工作,原存于老賬戶的案款需逐筆錄入案款暫存款系統。當時正值孕期的她仍堅持日夜奮戰,最終使延慶法院首批通過第三方審計單位驗收。

    當北京高院執行局點名表揚延慶法院案款管理工作時,呂行菲正埋頭撰寫第四篇執行工作經驗信息。那個被反復打開的文件夾,早已從文檔集合蛻變為“執行規范化與技術化深度融合”的微型實驗室。

    法庭外的“代班媽媽”

    2023年,呂行菲審理了一起刑事案件。被告人李某因法律意識淡薄走上犯罪道路。案發時,她的兒子小童即將升入高三。庭審中,李某哭著說:“一直都是我們娘倆相依為命,現在孩子馬上就要上高三了,我卻不在他身邊,這孩子該怎么辦啊?”

    案件宣判那天,呂行菲看見小童站在法庭外,眼睛直勾勾地望著羈押室的方向不愿離開。無論是以母親還是以少審法官的身份,呂行菲都不愿看到孩子就此沉淪。她走到小童面前說:“孩子,別害怕。你媽媽回來之前,我替她照顧你。有任何困難,你隨時找我。”

    “我可以抱一下您嗎?”小童說,面對孩子期待的眼神,呂行菲毫不猶豫地走上前,抱住了小童。

    接下來的兩年里,呂行菲成了小童的“代班媽媽”。她會經常與小童通話疏導心結,以“童醫生”稱呼激勵其學醫夢想;參加家長會時詳細記錄老師反饋;高考前研究各專業就業方向。

    “這孩子現在很敏感了,媽媽出事對他打擊很大,還麻煩老師多關注、多幫助孩子。”呂行菲與小童的班主任保持聯系,推薦他閱讀心理學書籍,用母親般的細膩化解他的創傷。

    當小童成績從年級400多名回升至前150名時,他在母親節給呂行菲送去了鮮花:“呂媽媽,幸好有您。”

    小童回憶,最艱難那段時光,他的世界一片灰暗,心里仿佛壓著千斤重擔,充滿害怕和無助,不知該如何繼續生活。“法官阿姨的出現,像一束光,照進我最黑暗的日子。”

    小童說,呂阿姨懂他那份說不出的恐懼與迷茫,也理解他繞不過去的心理死結。“她對我說,你媽媽回來之前,我來替她照顧你。”就是這句話,像一顆定心丸,穩穩接住了小童幾近崩潰的心緒和壓力,也讓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2025年高考首日,呂行菲與考場外的小童視頻連線:“童醫生,加油啊,看你的了!”屏幕那端,少年笑著舉起準考證,陽光灑滿肩頭。

    萬字判決書與附信

    在呂行菲幫助下走上正常生活的,還有13歲的女孩靈靈。

    靈靈是一名初中在校學生。2023年初的一天,同學告訴她,同年級的男生小東編造了關于她的謠言,并在校園內散布。讓靈靈最不能接受的是,謠言是包含性暗示內容的“黃謠”,用詞低俗且極具侮辱性。

    靈靈第一時間將“被造黃謠”這件事情告訴了老師。校方深入調查后,小東承認了自己造謠的事實,并在接受了老師及家長的批評教育后向靈靈道歉。

    但靈靈內心的創傷并未愈合,因此患上了童年期情緒障礙,甚至多次自傷,父母帶其四處就醫。

    經過治療后,靈靈返回校園,但她總疑心大家會私下議論她,每天依然情緒低落、難以入眠,只想著如何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2023年底,在父母的支持下,靈靈一紙訴狀將小東及監護人告上法庭,要求他們承擔法律責任。

    開庭審理前,呂行菲曾與靈靈進行過一次談話。在呂行菲的印象中,靈靈說話聲音細小、語速緩慢,低著頭不停地摳著手指,并嘗試用頭發遮住眼睛,但提及小東和那個“黃謠”的時候,她突然身體顫抖不能自己。“她的手腕布滿傷痕。”這一幕,讓呂行菲感到心疼。

    談話結束的時候,呂行菲問靈靈:“現在有什么能讓你感覺快樂的事情嗎?”

    “很久沒有過那種感受了,記不清是什么感覺,我就想讓他承擔責任,還我清白。”

    開庭審理后,呂行菲迅速理清案件事實,賠償項目和賠償金額的計算工作也很快完成,“快速公正的判決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這起案件的造謠者和受害者,均是13歲的未成年人,正處于價值觀、是非觀養成的時期,因此我需要用這份判決書向他們昭示司法懲惡揚善的價值導向,守護社會的道德底線。”

    為說明謠言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傷害,呂行菲徹夜研讀社會學著作、青少年心理學論文,分析數十起類似事件。最終在超過1.5萬字判決書中,她引入“謠言傳播的漣漪效應”理論,論證侵權行為對校園環境的持續性破壞。

    在判決書之外,附帶給靈靈的信更是字字灼心:“希望你收到判決書和這封信的時候,已經擺脫了過去的傷痛,也請你相信,這段被孤獨和痛苦鋪就道路的盡頭,一定是成長。”

    收到法院寄出的判決書和判后書信后,2024年首個工作日,靈靈給呂行菲寫了回信,感謝呂法官幫她走出陰霾,并表示將不再悲觀,好好生活。

    判決后,呂行菲還持續關注靈靈的恢復情況,聯系家長和學校心理老師制定心理疏導方案。

    2024年10月,靈靈寄來的第二封信讓呂行菲濕了眼眶——曾經涂改錯漏的字跡變得工整清秀:“我已走出陰霾,愿我們未來一直向陽光走去。”信中還透露,她不僅重返校園,還主動幫助有相同遭遇的人。這讓呂行菲深感欣慰:“法律不僅要定分止爭,更要治愈心靈。看到孩子重新擁抱生活,才是少年審判的意義所在。”

    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

    2022年,《家庭教育促進法》剛實施后,呂行菲發現《家庭教育指導令》陷于“無執行場所”困境。于是,她奔走于婦聯、教委、團委之間,整合各單位專家資源,推動成立延慶法院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該中心也在后來被定為延慶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成為全國法院系統唯一一家區級家庭教育指導中心。

    在琦琦的撫養權爭奪戰中,執法記錄儀拍下觸目驚心的一幕:父母當眾撕打,孩子蜷縮墻角哭喊“別打了”。在后續案件調解中,她先向父母雙方送達《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告知父母的家庭教育責任,隨后播放了上述沖突的監控視頻。雙方當事人沉默良久之后,泣不成聲。最終,夫妻二人達成調解協議并在《主動履責承諾書》上簽字,保證正確履行監護人職責。

    案件辦結后,呂行菲帶孩子來到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配套的心理活動室。在專家志愿者的引導下,琦琦用沙具構建內心世界。當“法院大樓”模型被鄭重置于沙盤中央時,呂行菲豁然開朗:孩子們渴望的,正是法律賦予的秩序與安全感。

    截至目前,延慶法院累計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卡》400余份,覆蓋200余個家庭。

    普法的破圈實驗

    “少審法官的使命不僅是裁判,更要讓法治精神浸潤青春。”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短片《回歸》的劇本研討會上,呂行菲堅持加入真實細節:判后回訪幫教、法官深夜家訪,家庭教育指導……

    該劇主人公“李小強”的原型是一名因無法正確處理與父母關系,受人誤導誤入歧途實施犯罪的未成年人,通過呂行菲和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最終回歸校園考取大學。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一屆法治中國“三微”作品頒獎活動現場,呂行菲作為全國法院系統唯一代表,講述其辦案故事。演講中,《回歸》的劇照在背景屏幕播放,大學校園里少年抬頭仰望藍天微笑的鏡頭,是呂行菲設計的,她想告訴觀眾:“司法修復的不僅是過錯,更是重啟人生的可能”。

    呂行菲曾參與創作30余個普法作品,其中“E法護未來”系列動漫獲中央網信辦全網推送,微博話題閱讀量達7000萬。在延慶一中的沉浸式普法課上,學生通過“劇本殺”斷案,她笑著看少年爭辯:“這比背誦法條有趣多了!”

    12年,從書記員到法官,從民事審判到刑事審判,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對使命的堅守。截止目前,呂行菲累計撰寫80余篇普法宣傳稿件,開展40余場法治講座覆蓋師生家長9萬人次,這些數字背后,是她對“向前多走一步”的執著。

    這幾天,利用暑假和同學開展志愿活動的小童總是給呂行菲發來照片。話里話外,呂行菲是滿滿的自豪。不久后,小童的媽媽即將刑滿釋放,小童也將步入大學,開始新的生活,說起這些,呂行菲就止不住的驕傲和開心。

    文/張蕊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