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安網北京9月2日電(劉鵬坤 陳言)“司法責任體系的不斷健全,助推了法官辦案積極性、責任心的增強和司法辦案質效的提升。”在談及2020年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會以來的變化,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劉曉云深有感悟。
2020年以來,上海法院審限內結案率99.02%、一審服判息訴率92.46%,持續排名全國法院前列。
上海法院取得的成績,不可謂不亮眼,何故之有?
兩個字——責任!
上海法院聚焦責任認定標準化、責任追究系統化、責任落實智能化,將權責清單、績效考核、錯案認定、法官懲戒、員額退出、適法統一等相關機制系統集成、協同推進,努力打造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全要素的司法責任體系。
在各項具體改革中,他們不止于能想辦法,更將之逐一落到實處。
2020年12月29日,上海高院院長劉曉云擔任審判長,審理一起知識產權案件 奚曉詩攝
制定“權責清單”,推動責任認定標準化,強化院庭長帶頭辦理重大疑難案件
“權責分明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分工不清導致的推諉卸責,因此必須要落實具體的職責分配,才能在工作中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在說起日常辦案中“權責問題”時,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法官張辰感觸很深。
如何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上海法院審判權責清單應運而生。
“針對各類人員、審判組織權責不明、權責不清等常見問題和權責行使的規范化需求,我們建立了權責清單及其與考核管理融合應用機制,將審判權責清單作為責任認定的基本標準。”提起審判權責清單,劉曉云如數家珍。
上海高院發布文件推進審判權責清單機制 奚曉詩攝
上海高院有關文件中涉及的各項權責清單共300余項,涵蓋審判人員、法官助理、書記員、合議庭、審委會等各類主體和審判組織,覆蓋分案、辦案、執行、監督、管理全流程,實現對各類履職行為可提示、可留痕、可倒查、可監督。
如何確保“權責清單”成功落地?上海法院突出“指揮棒”效應,強化院庭長帶頭辦理重大、疑難、復雜案件。
兩年多來,上海法院院庭長參審案件率24.44%,體現難易度的案均權重系數是全市法官平均系數的1.13倍,提交審委會討論案件比例0.03%,逐步形成重大疑難案件院庭長審理、立審執協調和監督的機制銜接。
“此舉充分發揮了院庭長辦案在審判監督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了工作機制,提升了工作效能。”時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顧全介紹說。
還有年輕法官在座談交流中表示,院庭長回歸法官本位,帶頭辦案,是一種榜樣的力量,一種精神的引領。通過“傳幫帶”給年輕法官提供了一個言傳身教的渠道,有助于他們庭審經驗的積累,帶動整體辦案質量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法院還依托要素自動抽取技術手段,將審判權責清單全面嵌入上海法院全流程網上辦案系統、案件質效評估系統、法官業績檔案系統、審判執行監督預警分析系統等日常工作系統和考核體系。
該體系貫穿“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記錄、評估各級法院、法官等人員的工作業績和質效,實現權責清單與日常辦案、監督、考核無縫對接,逐步實現對分案、辦案、執行、監督、管理等各項審判權責的全覆蓋及業績考核、質效評估的智能化、標準化、可視化。
細化“考核辦法”,推動責任追究系統化,將“指標”和“權重系數”覆蓋全部案件實施考核
制度有了,如何讓法官積極地履職、提高裁判水平,如何考核法官,讓審判權責清單與法官履職形成良性循環?
“以往考核有一個痛點,考核只到部門層面,以各部門考核分數確定部門相應績效,再由各部門自行分配績效,往往每名法官最終拿到手的績效差別不大,集體吃‘大鍋飯’。”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陳昌指出。
針對責任追究制度分散、耦合性不強、配套性不足等問題,上海法院通過融合應用績效考核、責任界定、責任追究、員額退出、適法統一等全鏈條機制,提升責任追究的系統集成能力和整體效能,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判團隊建設的指導意見》。
2021年2月18日上午,上海高院召開高院機關審判團隊負責人宣布會 錢成攝
該《意見》搭建了責任追究制度框架,落實與審判團隊建設相匹配的績效考核方案,加強了審判團隊的自我管理功能。
“《意見》推動了審判團隊負責人權、責、利相統一,實現有權必有責、用權必擔責、失職必問責、濫權必追責。”顧全介紹。
此外,上海法院還研究制定《高院機關審判團隊負責人權責清單》,從團隊管理、案件辦理及質效管控、審判權力監督、綜合事務等4個方面梳理高院審判團隊負責人26項權責,作為《上海法院審判權責清單指引(2020年版)》的更新補充。
在司法實踐中,部分案件中,法官們對法律的理解會有所差異,從而導致審判結果不統一。然而,對于老百姓而言,一旦出現類案適法不統一,將嚴重影響他們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
為解決法律適用難點,力促類案適法統一,上海法院編撰了《類案辦案要件指南》,為法官提供了一套實用性強、可操作的辦案標準化指南,該指南可提高司法公正性,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的使用。
不僅如此,上海法院還運用“審判業務一體化支持平臺”等適法統一配套機制,把集成案件質效的81個評估指標、933權重系數覆蓋全部案件和案由,全面應用于績效考核、責任評估等工作,更好地對所有案件進行常態化監督管理。
上海法院審判業務一體化支持平臺截圖
“通過該機制,將進一步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為依法糾錯、責任評定和追究提供統一標準和依據。”劉曉云介紹說。
他還表示,“司法責任系統追究體系的建立,有效確保了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職責,司法行為合法性規范性、司法裁判公正性高效性穩步提升。”
案件“實時監管”,推動責任落實智能化,建立“治未病的”新型司法權監管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更進一步加速推動數字時代的全面到來。
“2020年新冠疫情后,上海全市法院支持在線庭審的法庭由疫情前的26個迅速增至274個,完成在線庭審4萬余場。”劉曉云給出這樣一個數據。
上海法院不僅通過疫情為契機,在全市大力推行在線庭審制度,還在2021年3月31日制定出臺《關于完善全流程網上辦案體系促進審判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打造全流程網上辦案體系,依托電子檔案單套制試點、在線立案、庭審記錄方式改革,推動在線訴訟和網上辦公辦文常態化。
庭審記錄改革后,當事人在電子屏上簽字 奚曉詩攝
其中,4月26日,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首次以判決方式審結一起全流程網上辦理的知識產權案件。該案實現了要素式立案、網上遞交材料、電子送達文書、無紙化審理、文書智能輔助生成等全流程網上辦案各節點的貫通。
“全流程網上辦案體系的實行,大大方便了訴訟程序的進行,打破了傳統的時間空間概念,當事人業務可全程網上辦理,可隨時隨地參與到訴訟活動當中。另一方面對我們法律工作者來說,全程網上辦案,全程可溯,不僅增加了案件質量的可控性,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管辦副主任張能說。
她介紹:“上海法院從制度規范體系、實施操作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全面保障體系四個方面,對全流程網上辦案進行了依法規范,內容涵蓋起訴、受理、繳費、庭審、文書制作、宣判、執行、卷宗歸檔、訴訟服務、司法公開、審判監督、審判管理等30多個流程節點。”
2021年4月26日,上海徐匯法院首次以判決方式審結一起全流程網上辦理的知識產權案件 張超攝
當然,上海法院運用智能化還不僅僅是體現在全流程網上辦案體系,如何對司法權力進行有效監管,上海也做了有效的嘗試和充分的工作。
2018年,為切實提升上海法院司法公信力,上海法院上線了“審判執行監督預警分析系統”。
該系統變以往紀檢監督的事后監督為事中、事前監督,運用“機制+科技”,對司改后法官行使司法權力進行實時監督、實時預警、實時分析的監管平臺,實現了對法官“放權不放任”、“放權放得放心”。
上海法院審判執行監督預警分析系統截圖
應用審判執行監督預警分析系統、審判權力制約監督智能化平臺,對立審執各環節流程節點73個風險點進行精準化、實時化預警,已累計對10余萬案件推送節點提示,有力推動了全市法院實現責任落實的全程留痕、全程可視、全程可溯、全程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