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法院司法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更高水平邁進
    時間:2021-07-22 08:16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責任編輯:江旭峰

    目標引領問題導向改革任務落地落實

    法院司法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更高水平邁進

    2020年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會召開以來,政法機關把加快推進執法司法制約監督體系改革和建設作為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結合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整治頑瘴痼疾,加快構建與新的執法司法權力運行模式相適應的制約監督體系,不斷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群眾獲得感滿意度得到新提升。

    一年來,政法機關深化改革取得哪些成果?7月22日,法治日報開設“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一年間”專欄,展示政法機關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先進經驗和取得的顯著成果。

    □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一年間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蔡長春

    健全審判權責清單制度,壓實院庭長審判監督管理職責,完善“四類案件”識別監管機制,確保制約監督覆蓋審判執行全流程、全領域。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15個省區市的305個試點法院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司法效能明顯提升。

    疫情期間,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充分顯現,無接觸式訴訟服務廣泛應用,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參加訴訟,實現“審判執行不停擺、公平正義不止步”。

    ……

    3月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展示了2020年人民法院司法體制改革的亮眼成績單。

    勇立潮頭開新局,砥礪奮進譜華章。

    2020年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會召開以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在更高起點上再出發,向更深層次發展、更高水平邁進,司法權責強化落實,審判監督管理機制逐步健全,司法職業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持續提升,廣受群眾點贊好評。

    高位推動確保改革見實效

    組織召開貫徹落實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會精神專題會,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上來。

    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就司法改革“回頭看”、司法體制改革總結評估等工作作出專門安排。

    ……

    一年來,最高法緊盯目標任務,科學謀劃強部署,多措并舉抓落實,全力以赴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加強督察問責,有效傳導壓力,不斷增強改革主動性和實效性。

    最高法配合中央改革辦、中央政法委赴地方開展專項督察和調研,統籌推進中央部署改革任務和“五五改革綱要”任務,召開全國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會,通報改革督察和總結評估情況,部署下一階段推進司法改革工作的主要思路、重點任務和工作方法。

    印制編發司法改革相關文件,為改革提供明確指引和有益參考。

    最高法制定印發《關于加強和規范重大司法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確保試點工作積極穩妥、依法有序推進;持續編發《司法改革案例選編》《司法改革動態》,推動改革經驗轉化提升。

    此外,最高法明確提出,要堅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努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充分展現服務大局的改革新作為。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各級人民法院積極響應,主動作為,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扎實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落實。

    健全審判權力制約監督體系

    法官也要“受審”,能適應嗎?

    山東省臨沭縣人民法院給予審判團隊充分自主權,也給權力戴上“緊箍”。該院借鑒聽證會模式,建立了責任案件內部聽證制度,讓“法官審法官”——上訴被發回、改判的案件,控方為審管辦;涉信訪的案件,控方為信訪團隊;涉嫌違規違紀的案件,控方為監察室。

    辯方席上,坐著的都是案件的承辦法官。

    “聽證會成員由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員額法官擔任,一經考核被認定為責任案件,不僅要對承辦法官進行考核扣分,嚴重者還可能面臨紀律處分,甚至退出員額。”臨沭縣法院院長張星磊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內部聽證制度倒逼法官提高司法審判能力,規范審判行為。

    權力放下去,責任必須擔起來。

    臨沭縣法院此舉,既是審判權力制約監督進一步加強的創新之舉,也是人民法院有力推進相關工作的縮影。

    一年來,全國各級法院按照要求制定完善本院審判權責清單并報上級法院備案,部分地方法院將權責清單內嵌于日常工作考核系統,實現權責清單要素化、標準化、信息化。

    與此同時,省以下人民法院內設機構改革穩步推進,不斷完善與機構設置相配套的運行管理機制,促進機構設置由“物理變化”向“化學反應”轉變,機構職能配置對審判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作用進一步強化。

    在研究起草《法官懲戒工作程序規定(試行)》《最高人民法院懲戒委員會章程》《法官懲戒工作條例》等規范性文件的同時,最高法積極籌備設立法官懲戒委員會,推動省一級全面設立法官懲戒委員會,督促指導各地懲戒制度實質運行,推動審判監督制度生威發力。

    人民法院還以信息化智能化應用為支撐,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監督管理效能。

    各地法院建立健全信息化辦案平臺,健全“四類案件”智能識別、自動標注、全程留痕應用機制,拓展自動隨機分案、繁簡識別、風險預警等功能,推動實現全院、全員、全流程監督;建成貫通全國四級法院的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記錄報告平臺,健全月報告、隨時報告和定期通報制度,加強“零報告”等情形分析研判,司法廉政風險防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糾紛化解效能進一步提升

    今年1月21日,隨著法槌敲落,通過遠程庭審系統,法官、檢察官、被告人線上“隔空對話”,吉林省舒蘭市人民法院利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如期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一起異地被告人危險駕駛案。

    疫情防控期間,智慧法院大顯身手。

    早在2020年3月疫情暴發之初,最高法就制定印發了《關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間加強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的通知》,明確在線身份認證、網上立案、在線庭審、電子送達等訴訟規則。

    2021年6月,最高法發布《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推動構建涵蓋各審判領域、覆蓋訴訟全流程的在線訴訟規則體系,“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更加成熟定型。

    “智慧庭審”既節省了開庭等待時間,又避免了疫情傳播風險,切實做到疫情防控和審判工作“兩手抓、兩不誤”。

    江蘇某公司支付15萬元給湖北武漢某公司研發產品,產生糾紛后訴至法院。作為全國首批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地區,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創新采用“訴前調解+司法確認”模式,突破時間、空間局限,僅用一個月便化解糾紛。

    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以制度創新全面激發程序效能。

    最高法深入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探索擴大司法確認、小額訴訟和獨任制適用范圍,進一步優化簡易程序規則,推廣和完善在線訴訟程序機制,讓訴訟程序、司法資源與案件疑難復雜程度更加匹配,推動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

    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試點法院訴前委派化解糾紛數同比增長128.06%;小額訴訟、簡易程序案件適用率分別為20.93%和66.24%;二審獨任制適用率為44.79%;在線庭審案件數、電子送達成功率環比增長7.02%,審判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精準,人民群眾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紛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今年7月的一天,幾名農民工站在貴州省錦屏縣人民法院多元調解室外,臉上寫滿了喜悅。

    原來,為拿回某房地產公司拖欠的10萬元工資,他們將公司訴至法院。承辦法官為確保農民工及時拿到款項,節約訴訟成本、減輕訴累,對該案進行訴前多元調解,多次與雙方充分溝通、釋明法理,促成房地產公司支付工資,圓滿化解糾紛。

    當前,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

    各地法院認真貫徹落實最高法“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工作意見,為群眾提供“一站、一網、一號、一次”通辦服務,并構建起訴訟服務大廳、訴訟服務網、12368訴訟服務熱線、巡回審判四種渠道相互融合、有機銜接的訴訟服務格局。

    在此基礎上,各地法院以提升訴訟體驗、消除訴訟不便為導向,根據不同當事人不同需求,提供多途徑、高效率、低成本的糾紛解決方案,線上調解平臺實現四級法院100%應用,平均調解時長只需23天,速裁快審案件平均審理周期36天,真正做到讓群眾“只進一個門、最多跑一次”。

    風好正揚帆,戰鼓催征程。

    司法改革是一個持續且不斷深入的過程,站在新起點上,人民法院將持續發力,推動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