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6q0m0"><sup id="6q0m0"></sup></ul>
  • <ul id="6q0m0"><dfn id="6q0m0"></dfn></ul>
    <dfn id="6q0m0"></dfn>
  • <strike id="6q0m0"></strike>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引導“依法帶娃”:貴州法院以法促教護成長
    時間:2025-05-26 09:44來源:天眼新聞責任編輯: 陳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何持續推動家庭教育責任意識深入人心?近年來,貴州法院緊扣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實施,圍繞普法宣傳、心理疏導、司法干預等多個維度,創新形式、主動作為,引導更多家庭履行好依法帶娃的責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法治能量。

    普法入心喚醒責任

    “打罵孩子也可能違法,今天才真正明白。”這是不少參加完法院普法活動家長的共同心聲。

    5月的貴州,處處洋溢著“家庭教育宣傳周”的法治暖流。

    5月13日,在黔東南州黎平縣,法院法官們走進社區掛牌“家庭教育指導室”,并結合真實案例為居民們送上了一堂“有溫度”的法治課。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遭遇校園欺凌怎么辦?面對性侵害等極端事件,家長又該如何防范?法官們用貼近生活的案例、生動具體的講述,幫助家長理清了監護職責的法律邊界,也指明了科學育兒的方向。

    “現在社會上誘惑多,孩子心思重,我們當家長的不能再憑經驗育兒,而要學會用法律武裝自己。”一位家長在聽完講解后直言受益匪淺。

    活動當天,法院還現場解答居民咨詢2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200余份,不僅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法治意識,也營造出“依法帶娃、科學育兒”的濃厚氛圍。

    在貴陽,宣傳活動更是將普法課堂“搬”進了鄉村田間。

    5月15日,貴陽中院法官聯合市婦聯走進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用家常話講明法律事,現場發放普法手冊并開展互動問答。

    村民們積極提問:“孩子太調皮,不能打也不能罵,那我該怎么辦?”面對這些困惑,法官們不僅講清法律紅線,更傳授了溝通與引導的技巧,把枯燥的條文轉化成鮮活的“育兒經”。

    “家庭暴力不是家務事,而是違法行為。”貴陽中院未成年人保護綜合審判庭副庭長邱興權圍繞家庭常見法律問題深入講解,推動依法育兒理念在家庭中落地生根。

    在一個個課堂、一句句講解中,法院引導家長扛起家庭教育“第一責任人”擔當,讓“依法帶娃”理念走進千家萬戶。

    輔導引導情理交融

    “以前總覺得,給孩子吃飽穿暖就是盡責。現在才明白,理解和陪伴才是最深的愛。”這是惠水縣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結束后,一位母親的感慨。

    5月14日,惠水法院攜手縣婦聯,邀請黔南州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研究中心講師陳依萍在新民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開講。一場名為“家‘教’有法,護‘未’同行”的輔導課上,陳依萍以親切口吻娓娓道來,從“為什么有些孩子會走上歧路”談起,層層深入地解析了親子溝通中的常見誤區。

    “你只要好好讀書,其他我都替你安排好”——許多家長習慣于包辦代替,殊不知這正是家庭教育失衡的表現。講課現場,陳老師通過互動環節引導家長自我反思,并用案例與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教授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聲、如何尊重他們的成長節奏。

    講課結束后,法官還組織家長填寫“親子關系測試卷”,讓家長們現場進行自評打分,并就測評結果向家長們進行了講解。有人驚訝自己“得分不高”,也有人當場表示今后會好好和孩子進行交流。

    家庭教育并非一紙教條,而是每一份陪伴和理解的累積。惠水法院將法治宣傳與家庭教育指導有機結合起來,把法律知識“裝進”了生活故事里,不僅讓家長們聽懂了“依法帶娃”的道理,更記住了良好的親子互動和親密的家庭關系是避免孩子走上歧路“防護劑”。

    裁定護航失依兒童

    家庭教育的缺失,有時并不源于“不懂法”,而是因為現實中有人“無法為、不能為”。當監護人缺位,誰來守護孩子?思南縣人民法院交出了一份有力度、有溫度的司法答卷。

    今年4月,思南縣麗景社區申請撤銷兩名失職監護人的資格,并請求由社區擔任兩名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

    面對這個特殊案件,思南法院法官在收到申請書后立即開展了走訪,走進校園、走訪村莊,實地了解情況。經查實,原監護人確已喪失履責能力,親屬無人愿意接手,唯有孩子所在社區愿意伸出援手。

    最終,法院依法作出裁定,撤銷原監護人資格,指定社區擔任新監護人。并同步向社區送達《關愛未成年人提示書》,督促其承擔起教育、關懷、保護的多重職責。

    在承諾書上簽字的那一刻,社區負責人眼中閃過堅定,“我們一定會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把他們養好教好。”

    這份判決不僅是司法裁定,更是制度托底的體現。思南法院用細致的調查、嚴謹的程序、公正的裁定,切實將“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落到實處,用“提示書+承諾書”,以法治力量為失依兒童托起希望。

    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家庭教育從傳統“家事”上升為法定“國事”。貴州法院堅持以法為筆,主動擔當、精準施策,推動家庭教育責任落地見效:從社區課堂到鄉村宣講,從心理疏導到司法兜底,步步落地、聲聲入心。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chinagohig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