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
荷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
有一家特殊的“警校”

沒有圍墻,不用繳費
自今年3月揭牌以來
已運行半年,陸續開課四次
作為安徽省首家社區警校
它沒有“標準教材”
也不按“等級考試”
卻意外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聽眾和信任
從“會不會有人來聽”
到“還能不能多開幾次”
9月10日下午,合肥市廬陽區荷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傳來陣陣交談聲。距離下午開課還有20分鐘,“社區警校”教室里已坐了十多位居民。大多數是熟面孔,也有些新朋友。
“你來了,這次講啥?”“今天講講防電詐,還有物業矛盾處理。”社區民警劉宏方一邊調試投影,一邊與大家打招呼。話語不多,但語氣親切,像跟多年的鄰居寒暄。

“今年年初,我們嘗試在社區搭建‘社區警校’課堂,當時其實心里沒什么底。”劉宏方坦言。作為杏林派出所的社區民警,同時也是警校的“校長”,他原以為居民對這些課程可能“不太感興趣”。
結果,第一堂課請來廬陽區消防救援大隊,就吸引了50多位轄區物業代表、小區負責人到場。“大家坐得滿滿當當,課上還舉手提問水壓測試、應急預案、消防責任劃分等等問題。”劉宏方說。
“我那時候覺得,這事兒能做下去。”
此后,課程圍繞居民關注的實際問題展開:防詐騙、安全燃放煙花爆竹、交通文明、裝修擾民、精神障礙患者家庭照護、老年人防走失……
“講的都是身邊事,聽了心里就有底。”家住附近的王阿姨每次都準時來,“我們那棟樓去年有個老人被騙買‘保健品’,現在我天天跟鄰居念叨‘不能隨便轉賬’。”

下課了也不急著走
記者當天到場時,課程尚未開始,劉宏方正在調試投影儀。教室不大,墻上卻貼滿了以往授課的照片:有的是居民演練心肺復蘇的畫面,有的是孩子們畫“反詐漫畫”的場景,還有的是廣場舞隊員認真聽講的模樣。
墻角的留言板上,夾著幾張寫著“希望能講講家庭裝修如何依法規范”“能不能請個法官講講老人贍養”的紙條。
“這些是大家在課堂間歇貼的,我們會定期整理,選入課程設計。”劉宏方說。
課程開始后,PPT上的內容干貨滿滿,語言也通俗易懂。劉宏方站在前面講解“刷單詐騙”的最新手法,還順帶舉例:“大家看到那種‘返現返利’的鏈接,心動之前先回憶一下——是不是我們上節課說的那幾種套路?”
現場笑聲一片,有人拿出小本子在記。來自該社區瑞地祥和府的物業經理沈永團也坐在后排,他告訴記者:“我來聽過幾次了,其實物業在一線處理很多居民矛盾,這些法律知識、處理流程很實用,我回去也會跟同事分享。”

45分鐘的課程結束后,劉宏方沒急著“下課”,而是請大家留下來圍坐討論。“哪位有問題?或者覺得這節課哪部分講得還不夠細的?”幾位樓棟長隨即交流起近期在小區處理鄰里糾紛的事。“其實很多問題,只要大家了解規則,溝通起來就會更順暢。”一位物業經理說道。
從“自己先學”開始
“我今年51歲了,說實話,一開始做PPT是真不會。”課后,劉宏方笑著告訴記者。自從去年接手社區警校工作起,他便開始嘗試從零學習PPT制作。“剛開始在手機上找教程,后來女兒看我一邊摳圖一邊改字,說我像個‘晚自習生’。”劉宏方又笑了笑,接著說,“但一頁一頁慢慢做下來,就知道該怎么把知識講得更好了。”
除了準備PPT,每次授課內容他也會事先“踩點”。比如請醫生講解精神障礙患者家庭照護前,他提前走訪了轄區內幾戶有相關困擾的家庭,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再比如講解裝修擾民條例時,他專門整理了合肥市本地適用的條例,把“每天能施工到幾點”“施工前需不需要報備”等居民關心的問題,都一一列入幻燈片。
“授課其實也是我學習的過程。”他說。

不只是講課
更是一種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連接法
“最初我們只是希望搭一個平臺,做點普法教育。但慢慢地,我們發現這個課堂成為了警民溝通、居民自治、社區共治的橋梁。”合肥市公安局廬陽分局相關負責人說。

現在,社區警校課程已逐步形成機制:每月一主題、每次一回訪、每期一小結,學員涵蓋居民、物業、網格員、樓棟長、志愿者等群體。課前通過社區、物業群、警民議事群等多渠道通知報名。
“很多人從聽眾變成了參與者。”劉宏方說,有些居民上了兩次課后,主動申請當志愿者,幫忙維持秩序、整理資料;還有人建議開設“家庭財產繼承課”“電梯安全應急課”,社區也在逐步采納。
“你看,課程本身是一粒種子,落地之后慢慢發芽了。”
居民留言、物業提問
都成了下次授課的題目
課程結束后,不少居民還圍著劉宏方咨詢問題,有人問起噪音擾民的處理流程,有人關心電動車上樓該如何勸阻。劉宏方一一記錄在本子上:“這些我們可以放進下一期課里,講清楚、說明白。”
“以前有些事,大家是想說不知道跟誰說;現在社區警校開了課,大家知道這兒是能說事的地方。”一位樓棟長邊走邊說。
劉宏方的本子上記滿了課后反饋,有的寫著“希望能多講講物業責任認定”,也有居民留下意見:“想聽講講怎樣維護鄰里關系。”這些意見被統一收集,用于策劃下一輪課程內容。
社區警校也在逐步建立“課程檔案”和“居民建議庫”,將每一次討論、每一次調整都留痕、歸檔,嘗試讓這套“小班制治理機制”在更多社區中復制推廣。

劉宏方沒有太快離開。他回到講桌邊,把寫滿筆記的講義資料整理好。“大家要是覺得有用,我下次再早點來。”他看著大家的眼睛,認真地承諾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