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內蒙古考察,足跡遍及林場、草原、沙地、河畔,反復叮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明確要求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
這份“國之大者”,真切地鐫刻在“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檢察履職中。2023年,內蒙古檢察機關部署開展山林、河湖、草原“生態檢察三大協作統一行動”。截至目前,內蒙古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檢察案件1.6萬余件,與行動開展前相比增長23.9%,為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護航美麗中國建設注入強勁司法動能。

今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東烏珠穆沁旗檢察院檢察人員向“公益守護人”宣傳法律法規。
案子辦得好
才能讓生態與民生雙“置頂”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自治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橫亙于祖國正北方的內蒙古,東西長約2400公里,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種類型,宛如一道巨大的生態脊梁。一旦失守,風沙可一夜南侵千里,京津冀、東北平原甚至黃淮地區都將直面沙塵威脅。
司法守護是筑牢這道屏障的關鍵力量。在今年8月27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檢察工作推進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強調,要全面履行“四大檢察”職能,統籌做好懲治刑事犯罪、糾正民事侵權、促進依法行政、解決公益損害等各項工作,以高質效檢察履職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這樣的理念,在北疆草原上化為生動實踐。在錫林郭勒草原深處,一汪湛藍的水面如寶石般鑲嵌在綠野中,美不勝收。然而三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煤渣遍布、廢石堆積的礦坑。

2004年至2018年間,在西烏珠穆沁旗,某礦業公司違規露天采礦,導致6200畝草原遭受毀滅性破壞。盡管2008年就已編制復墾方案,企業卻始終未啟動治理。
2021年,錫林郭勒盟檢察分院通過環保督察線索鎖定該案。立案之初,辦案檢察官便遭遇責任主體認定難題。“這類歷史遺留問題,旗縣級的自然資源局、林草局確實難以解決。”該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檢察官侯毅坦言。
經嚴密核查,錫林郭勒盟檢察分院確認旗政府應承擔主體責任。通過聽證與協商,該旗政府承諾于2022年底前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草原植被恢復。
然而,2022年5月和12月,檢察機關兩次跟進監督,發現企業仍未開展實質性修復。
2023年3月,錫林郭勒盟檢察分院向旗政府制發檢察建議。至5月底,現場僅有幾臺機械進場,進展緩慢。“以這樣的速度治理,植被恢復遙遙無期。”侯毅心急如焚。
同年6月,該院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請求判決政府“代履行或追償”,獲法院支持。9月,該院又同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成功追繳治理費用1.59億元、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費3900余萬元。
2024年8月,修復工程迎來終驗,昔日的礦坑已化為碧波綠草。“大家都認為修復難度極大,沒想到成果遠超預期,這里美得宛若天成。”親歷這一變遷的西烏珠穆沁旗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包永生告訴記者,檢察監督的實效徹底扭轉了他們的認識——從最初的誤解轉為由衷敬佩。生態修復順利通過驗收,不僅免除了追責之憂,更借助司法程序在企業破產重組后成功收回政府墊付資金。
尋求治本之策
創設替代性修復機制
“蒼茫綠意下,草皮竟如此薄;一旦破壞,黃沙露出,便難愈合……”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李永君的日記中,寫滿與草場、林地和沙丘的對話,這不僅是一位檢察長關于生態的思考,更彰顯出內蒙古檢察機關守護北疆生態安全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情懷。
生態持久向好是一場滾石上山的征程。毛烏素沙地曾用70多年時間,上演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逆轉。然而奇跡背后,依然是不容忽視的脆弱。任何一點破壞,都可能讓來之不易的綠色“歸零”。
位于毛烏素沙地腹地的烏審旗,就經歷了這樣一次“危機”。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間,某石油工程公司將4萬余立方米有毒廢水交由無資質公司處理,直接排入沙地,導致多處植被枯死、土壤發黑。
檢察機關不僅懲治直接排污方,對5人以污染環境罪提起公訴,更將所有獲利方,包括參與違法運輸污水、為非法排污提供場地以及具備資質卻未實際履行處置義務的石油公司等企業及個人,均列為共同民事侵權人,依法追究其連帶賠償責任。
“沙地滲漏極快,污染物會迅速侵入地下水系,造成不可逆的生態損害,且現有技術無法原位修復。”烏審旗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李金梅表示,該院創新探索“替代性修復”機制——推動企業投入1400萬元建設安全飲水工程和環境治理項目,讓333戶居民擺脫飲水隱患。
據統計,2022年至2024年底,烏審旗檢察院共辦理涉沙地污染公訴案件18件。
而在1700多公里外、地處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的扎賚特旗,則面臨另一種生態威脅——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的黑土資源頻遭盜挖。

2024年初,一起盜采黑土案發生后,檢察機關依法介入,最終查實涉案黑土3428.4立方米。扎賚特旗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法院判處4名被告承擔生態賠償及懲罰性賠償共17萬余元。今年4月,903.4立方米黑土被回填,已售賣部分通過異地補植80余畝樟子松、錦繡海棠實現替代性修復。
這些樹木被種植在該院專門創設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基地。該基地集公益保護、生態修復、警示教育、普法宣傳于一體,是內蒙古檢察機關推行“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多元化協作”理念的縮影。
創新探索不斷推進。面對內蒙古冬季漫長、栽種樹木易受凍害難以存活的實際,李永君提出:“在適宜栽種的季節集中開展植樹,并以碳匯量來衡量生態損害的補償標準,是更科學、更可行的做法。”
2023年8月,自治區檢察院與相關部門聯合推出《認購碳匯替代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協作框架協議》,將“碳匯認購”納入替代性修復機制,為生態修復提供了更靈活的解決方案。
“讀懂”草原
檢察官有了好幫手
初秋的風掠過草原,一支巡邊隊伍御馬而行——人群中,兩襲鮮艷的蒙古袍格外醒目。他們是全國人大代表、東烏珠穆沁旗嘎達布其鎮尚都嘎查委員會委員額爾敦達來,以及四代守邊的圖門格日勒。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公益守護人”。
東烏珠穆沁旗是典型的邊境牧業鎮,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綿延528.88千米。在這里,牧民與邊疆,生計與守護,歷來一體。
額爾敦達來的家距離邊境線僅10公里。2023年,他被東烏珠穆沁旗檢察院聘任為“公益守護人”,并在家中設立了一處“公益守護人”驛站。兩年來,他協助檢察機關收集線索、開展法治宣傳,成為連接司法與牧民的橋梁。
另一位“公益守護人”圖門格日勒自今年6月受聘以來,提供的關于口岸煤灰污染和白色垃圾污染兩條線索,均被檢察機關立案辦理。
這樣的“公益守護人”,在錫林郭勒盟有550余人。這支隊伍以本地牧民、護邊員和嘎查(蒙古語對行政村的稱呼)干部為主體,憑借“人熟、地熟、事熟”的天然優勢,成了檢察官在草原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隨著2023年最高檢“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的全面推廣,這支力量也實現了身份升級——許多“公益守護人”注冊成為“益心為公”志愿者,進一步融入全國性的公益訴訟協作網絡。
他們的作用,遠不止于線索提供,而是深度參與公益訴訟的各個環節。例如,蒙草集團草原生態系統研究院烏拉蓋基地負責人崔海鵬,就以專業力量支撐多起案件的辦理。
2023年4月,嫩芽初萌,正值草原休牧期。某公路項目施工車輛為繞道擅自駛入草場,壓垮圍欄、肆意碾軋,導致454畝草場嚴重板結。
通過“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接到線索后,烏拉蓋管理區檢察院迅速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程序。依托“‘鐵塔視聯’監測系統(由烏拉蓋管理區政府搭建,設有43個配備可見光與熱成像雙模探頭的監測點)+無人機”立體取證,精準鎖定破壞范圍,并自動生成證據報告。

為盡快遏制破壞蔓延,檢察機關召集林草、交通等多部門現場磋商,明確監管責任,并通過嘎查微信群發布繞行通知,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
“草原生態修復,并不是簡單撒一把草籽就行,得考慮原生植被、土壤墑情和季節節奏。”作為“益心為公”志愿者,崔海鵬從土壤結構分析、適宜草種遴選,到后期養護管理,均提供了專業指導,并全程跟蹤評估生態修復效果。
在草原深處,各處“公益守護人”驛站里,經常能看到檢察官與牧民圍坐交談的場景。崔海鵬說:“檢察官向牧民普法,牧民幫檢察官‘讀懂’草原。”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的重要指示,正在這里化為具象。
這種“讀懂”草原的執著,深深扎根于檢察工作的專業積淀之中。采訪中,記者在內蒙古多家檢察院看到野生植物標本室。檢察官通過對每一株草木的辨識、采集與研究,深入理解草原生態系統。
“硬骨頭”怎么啃?
離不開各方緊密合作
與環境資源類案件打交道,必然直面一系列棘手難題:損害鑒定成本高、周期長,跨區域污染監管難、協調慢……這些“硬骨頭”怎么啃?
內蒙古檢察機關以創新思維破局,通過機制創新、區域協作、智慧賦能、品牌引領等舉措,開辟出一條立體化保護的司法新路徑。
關鍵舉措之一,是將自治區20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統一交由鐵路檢察機關集中管轄,有效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實現裁判尺度統一與辦案質效提升。
鐵檢兩級六院同步構建“地鐵協作”(地方檢察機關與鐵路檢察機關協作)機制,并在錫林郭勒盟等地設立7個“地鐵協作檢察官辦公室”,配備專業化環資案件聯絡員,形成案件協辦、人才互動與信息共享的三位一體機制。


2024年,內蒙古鐵檢機關鐵檢機關共辦理環境資源類案件1246件,起訴1799人,案件類型覆蓋非法采礦、污染環境等15個罪名。
針對長期困擾辦案的鑒定難題,“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庫”應運而生。該平臺整合21家專業機構、520名鑒定專家,同步推出“環損鑒定”微信小程序并向社會開放。
跨區域協作也同步強化:錫林郭勒盟檢察機關與河北張家口及區內三盟市檢察機關簽訂10項協作機制;準格爾旗檢察院聯合山西、內蒙古多地檢察機關共建黃河“幾字彎”協作網絡。
科技賦能成為提升司法效能的新引擎。黃河“幾字彎”公益訴訟保護工作室接入水利部門監測系統,實現對河道水位、漂浮物及垃圾的自動識別與實時預警。
錫林郭勒盟檢察分院立足地域生態特點,創新推出“一院一品”檢察品牌戰略,打造了“99號公路·益路同行”“檢益錫林”等特色品牌,將檢察監督深度嵌入生態治理全過程。
眾心齊,泰山移。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離不開檢察機關與行政部門的緊密協作。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資源管理處處長王昭才曾多次參與“地鐵協作”,為辦理毀林毀草案件提供專業支持。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督察局副局長馬志明表示,生態環境部門與檢察機關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及時移交督察線索、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河湖管理處處長萬崢回顧,自2019年起,檢察機關便通過“清四亂”等專項行動助力解決河湖治理難題。當前,“河湖長+檢察長”機制逐步成熟,聯合培訓、信息共享已成常態。
荒山披“綠裝”,沙海泛“綠意”,草原煥新顏。在北疆,一個個生態奇跡正在綠染山河、美化家園、造福百姓。而一代代檢察人,也為之付出了智慧與深沉的愛,他們用法治的力量默默守護著這方水土。
以法治筆墨繪就“綠水青山”新畫卷

全國人大代表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崗
黑土地保護不僅關系農民的飯碗,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我生在農村、長在黑土間,對農田、河流、樹木、草原有著特殊的感情。
近年來,檢察機關通過依法履職,推動解決了農田殘膜污染、灌溉設施維護等長期困擾農業生產的問題,黑土地得到有效保護,糧食安全更有保障。檢察官還將普法融入辦案全程,群眾環保意識和法治觀念明顯提升。希望檢察機關持續深化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以法治筆墨繪就“綠水青山”新畫卷,讓更多人、更多鄉村受益,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造福百姓的金山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