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今天對方派人來修墻了,多謝您和調解員!”電話那頭的聲音透著久違的輕松。近日,接到王女士的電話,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竇店人民法庭法官李戈回想起兩周前,她和人民調解員李學強冒雨勘驗的情景,一起農村建房施工合同糾紛因一場“及時雨”而化解。
霉跡斑斑的新房
2021年4月,王女士計劃在宅基地上翻建二層小樓,于是找到同村的劉師傅承建。雙方簽訂了農村建房施工合同,約定由劉師傅以包工包料的形式承建房屋主體工程。
第二年年初,工程施工完畢。經過一年多的通風和裝修,2023年10月,王女士一家正式入住新房。可沒住多久,王女士發現二樓南側臥室的白色墻壁上有洇濕的痕跡,慢慢出現霉點;房屋還時常發生跳閘。為此,王女士多次要求劉師傅維修房屋,但劉師傅認為房屋發霉是因防水沒做好,而防水不是自己做的,所以不同意維修。雙方多次協商未果,王女士將劉師傅訴至法院。
“法官,我不是不講理的人,我不要求賠償,只要對方給我維修好就行。”王女士認為,根據合同約定,房屋產生質量問題,劉師傅應該返修。“電路是我鋪的,我可以給看看。”劉師傅表示,他可以檢修電路,但發霉是防水、裝修導致的,與承建的房屋主體無關。“要確定是建房導致的,我肯定也給修。”在與雙方溝通過程中,李戈發現案件法律關系明確,考慮到爭議問題專業性強、委托鑒定時間又長,于是邀請具有建筑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民調解員李學強協助查明洇水的原因,促推糾紛化解。
一場及時雨
“最好是下雨天,我們去實地看一看。”李學強認為通過現場勘驗,才能更好地確定事實。
一周后,大雨來襲。“這大雨來得真及時,咱們現在就出發!”李戈敏銳地抓住時機,趕忙給李學強打去了電話。來到王女士家,李戈和李學強里里外外細細地看。“外側窗臺抹灰面有裂縫,”李學強邊指邊解釋,“如果不是有滲水,不可能產生這么大面積的霉斑。”此時,雨水正順著幾道細微且清晰的縫隙向內滲透。
“這霉斑不僅影響房屋美觀,還影響房屋整體質量。”李戈也在現場從責任承擔、損害后果分析利弊,把道理掰開揉碎地講給當事人。她的話斬釘截鐵,如同法槌落下,敲在劉師傅心上。
“干這行,信譽就是飯碗,今天法官冒雨來,就是要把原因找到,把道理講清楚。”調解員李學強向劉師傅說道。隨著勘驗的進行,劉師傅的態度漸漸松動,但仍對發霉原因有所疑惑,認為分布于屋頂角落的霉斑應該與防水不當有關。面對劉師傅的疑惑,李學強結合勘驗情況,把樓頂抹灰裂縫與屋頂處霉斑位置一一對應地向雙方解釋,排除了防水不當這個因素。
“您說得有道理,我認可,墻壁發霉也不是個事兒,我重新粉刷一遍!”最終,劉師傅同意對外墻、屋頂抹灰修復并粉刷屋內霉斑。為進一步確保調解的實效,促推糾紛實質化解,法官與調解員基于勘驗事實幫助雙方確定了修復方案及費用。雙方現場簽訂了調解協議。兩周后的一個大晴天,劉師傅帶著施工隊來到了王女士家,將房屋問題處逐一修繕。
通訊員/郭校校
圖/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